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植入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采用共沉淀和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nHA/CS。分离培养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nHA/CS共同培养来构建组织工程骨。将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和空白nHA/CS支架材料分别植入SD大鼠股部肌袋模型内。分别在植入2、4、6、8周后,将植入的支架材料取出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并应用JEDA-801D形态学图象分析系统来计算新骨生成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各观察时间段内成骨细胞复合多孔nHA/CS组新骨生成量均多于nHA/CS。结论多孔nHA/CS复合成骨细胞支架材料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2.
陆钰  甘朝兵  王鑫 《安徽医学》2019,40(4):471-47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8岁,吸烟约10支/天。2014年10月在外院因重度牙周炎拔除26、27牙,龋齿不能保留拔除24、25、37牙,同期进行过牙周序列治疗。2015年11月至我科就诊,拟行24、25、26、27、37牙种植体植入术,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常规消毒铺巾后,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局部浸润麻醉,沿23牙远中至27牙远中牙槽嵴顶做切口,并在23牙、27牙远中向上做松弛切口,常规翻瓣,于26、27牙根方距牙槽嵴顶3 mm上颌窦侧壁开窗行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锥体束CT( CBCT)评估上牙槽后动脉( PSAA)与牙槽嵴和上颌窦的位置关系。方法129例CBCT影像资料,使用自带分析软件观测。在冠状面扫描图像上,观察上颌窦外侧壁骨孔的位置和形态,测量其直径。根据首次出现和最终观察到的骨孔对动脉进行定位。分别测量动脉的下边界和牙槽嵴之间的距离,上颌窦窦底到牙槽嵴顶距离,动脉到窦内侧壁的距离。结果 PSAA的检出率为79.07%,直径2.09~0.49 mm,平均(1.06±0.37)mm。最先发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15.51±2.46)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6.56±2.91)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4.76±2.74)mm。末次观测到动脉处动脉下边界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平均(17.39±2.81) mm,窦底到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7.76±3.18) mm,动脉至上颌窦内侧壁的平均距离(15.37±2.85)mm。结论上颌窦手术前使用CBCT观察可以获得关于PSAA和上颌窦解剖结构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4.
锥形束CT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鑫  汪学华  陆钰  汪庆胜  甘朝兵  沈洋 《安徽医学》2011,(10):1701-170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技术在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中的诊治应用价值。方法对在门诊常规X线检查中发现的埋伏多生牙病例,行锥形束CT扫描,分析判断埋伏牙的位置,确定手术进路,然后拔除。结果锥形束CT结果显示:16例患者20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13颗位于腭侧,5颗位于唇侧,2颗位于牙槽骨中部,与术中所见一致。锥形束CT可以准确显示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的数量、牙冠牙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关系。结论锥形束CT技术的应用是精确定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索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移植技术在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30颗因外伤无法保留的上前牙,即刻种植时采用腭侧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覆盖种植区,唇侧嵌插在半厚瓣下,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30颗种植体即刻种植时,软组织创口均可达到无张力关闭。移植瓣成活率达96.67%。最终修复时,粉红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 PES)达12.20分。修复后半年近远中龈乳头、软组织外形及PES较修复完成时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复后1年与半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联合改良血管化骨膜-结缔组织瓣能够无张力关闭种植创口,修复后粉红美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能否改善患者在牙周病系统支持治疗阶段的依从性。方法将780例就诊的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并记录所有牙的简化软垢指数(DI-S)、简化牙石指数(CI-S)、菌斑指数(PLI)和探诊出血指数(BOP)。结果进入牙周支持阶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基础阶段治疗后6个月患者复诊行口腔检查,两组间DI-S、CI-S、PLI、BOP阳性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的口腔卫生宣教相比,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更好改善牙周炎患者依从性,从而有利于维持牙周支持阶段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陆钰  徐培  甘朝兵  王鑫  赵玫  吴海珍 《安徽医学》2011,32(11):1824-1826
目的制备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nHA/CS),对其进行细胞毒性检测。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和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nHA/CS。分离培养大鼠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进行成骨细胞进行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MTT检测多孔nHA/CS支架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细胞毒性。结果细胞可在多孔nHA/CS周围贴壁生长,并且附着、增殖,其生长及功能不受抑制。结论多孔nHA/CS无细胞毒性,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利用CBCT评估采用液压法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治疗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30例(40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为2~4 mm。采用CAS-KIT工具盒进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行CBCT检查,并测量骨增量高度。结果 所有种植体无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6~2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术后6个月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为(7.31±0.58)mm。结论 采用CAS-KIT工具盒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