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06/2005-0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40次检查。其中超急性期(<6h)15次,急性期(7~24h)25次,亚急性期(2~7d)34次,稳定期(8~14d)28次,慢性期(15~135d)38次。测定各期病灶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及中心-边缘表观扩散系数值。分析各期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T2WI及表观扩散系数图上的演变情况。结果:100例患者均完成了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超急性期15例均在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T2WI上表现正常。②各期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值及在弥散加权成像上信号不同。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0.678±0.102)×10-3,(0.960±0.163)×10-3mm2/s,P<0.001]。④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相对表观扩散系数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⑤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平均相对表观扩散系数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相对表观扩散系数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r=0.926,P<0.001)。结论: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对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脑梗死较常规T2W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梗死灶表观扩散系数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及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帮助,动态观察可以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同弥散梯度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DWI)上豆状核及放射冠的表现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变化特征。方法 对50例正常人脑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并测量其豆状核及放射冠的ADC值。结果 豆状核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放射冠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有明显差异。结论 豆状核ADC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ADC值则受其影响,定量地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弥散应该描述弥散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3.
背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对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已被临床证实。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人脑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的影响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的:探讨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上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特征。 设计:抽样调查。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对象:选择2000—03/200l—03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60名健康志愿者,男37名,女23名;年龄18-65岁。 方法:对60名正常人脑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并测量其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 主要观察指标:60名健康志愿者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表观弥散系数值。 结果:60名健康志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纹状体、顶叶皮层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在左-右、前-后、上-下轴向分别为(5.0&;#177;0.5)。(4.2&;#177;0.6),(15.2&;#177;1.4)&;#215;104mm^2/s,左-右、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纹状体、顶叶皮层表观弥散系数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则受其影响。定量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其弥散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4.
王秀河  黄力  陈汉芳  黄耀熊 《新医学》2003,34(4):222-223
探讨人脑纹状体、顶叶皮层、放射冠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的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变化特征。方法:对60名正常人的脑部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测量其纹状体、顶叶皮层、放射冠的ADC值。结果:纹状体及顶叶皮层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放射冠的ADC值在左-右、前-后、上-下轴向分别为犤(5.0±0.5)、(4.2±0.6)、(15.2±1.4)犦×10-4mm2/s,前两者与后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纹状体、顶叶皮层的ADC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ADC值则受其影响,定量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弥散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W-FLAIR和FLAIR成像技术在脑梗死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全部行轴位SE-T1、FSE-T2、FLAIR及DW-FLAIR扫描.60例脑梗死患者共检出82个梗死灶,比较分析DW-FLAIR和FLAIR对脑梗死灶显示的图像质量.结果梗死灶显示方面:不清楚在FLAIR有34个而DW-FLAIR有16个(卡方检验x2=5.986,P=0.014);60例脑梗死DW-FLAIR的对比噪声比(CNR)绝对值均高于FLAIR(经配对样本t检验:t=-3.26,P=0.008).结论DW-FLAIR具有成像时间短的优势,它在脑梗死灶位于颅顶时的应用优于FLAIR技术,但梗死灶位于颅底时显示逊色于FLAIR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不同大小肝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250例肝癌患者,经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按大小分为3组比较增强后的影像特征。结果 250例中符合小肝癌52例(20.8%),中等大小肝癌153例(占61.2%),巨块型肝癌45例(占18%)。结论大多数小肝癌动脉期显示较好,以中度强化为主;非小肝癌双期均多呈混杂轻至中度强化,尤以巨块型明显。  相似文献   
7.
MR表观扩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 (DWI)表观扩散系数图 (ADCmapping)在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死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DWI和常规MRI对 70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 86次检查。其中超急性期 8次 ,急性期 13次 ,亚急性期32次 ,稳定期 11次 ,慢性期 2 2次。测定各期病灶平均ADC值、相对ADC(rADC)值及中心 边缘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 ,平均ADC值为 (0 6 98± 0 10 4 )× 10 -3 mm2 /s ,对侧为 (0 990± 0 16 1)× 10 -3 mm2 /s(t=- 14 372 ,P <0 0 0 1) ;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 ,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 ;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 ,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 ,于 8~ 14d出现假性正常化 ,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 ,rADC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r =0 92 8,P <0 0 0 1)。结论 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 ,结合DWI及T2 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 ,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帮助。DWI、ADC图与T2 WI相结合对判断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有价值 ,动态观察可以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DWI、ADC图对急性脑梗塞诊断的应用及病理生理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MR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1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3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现弥散系数(rADC)及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8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698±0.104)×10-3mm2/s vs(0.990±0.161)×10-3mm2/s(P<0.01),21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硬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大小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疗效.方法 连续收集25例(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术前、术后24 h内行常规MR、CE-MRI及b值分别取150、1000 s/mm2的单指数DWI检查.观察术前、术后两组b值消融灶的DWI信号改变,比较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分析各b值ADC图消融灶与CE-MRI无血流灌注区域(NPV)的一致性.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ADC值是(1.48±0.27)×10-3 mm2/s,术前ADC值是(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是(1.98±0.23)×10-3 mm2/s,术后ADC值低于术前及残留未消融灶(P<0.05);消融灶与残留未消融灶两者间的ADC值ROC曲线显示,当界值取ADC值≤1.53×10-3 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912,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5.6%.b值为1000 s/mm2时,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图消融灶与NPV有较高一致性(ICC值=0.78,P<0.05),优于b值为1000 s/mm2 DWI图及其ADC图.结论 小b值(150 s/mm2)的ADC值量化改变可以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术后的微循环灌注变化,其ADC图显示的消融灶与CE-MRI的NPV相对应,有助于评价消融疗效.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方法: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在基础和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采集脑功能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图像,测量激活的区域、大小及信号强度。结果: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针刺状态下激活面积及最小信号强度方面均大于基础状态。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康复与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区血液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