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我国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特征。方法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检索我国33本骨科主要期刊。根据被引频次排名,筛选脊柱外科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分析其主要信息。结果被引最高的50篇文献被引频次从391次到80次。发表于1994-2006年间。刊登于7本期刊,《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颈腰痛杂志》最多。分布于12个省市,北京最多。来源于24所机构,苏州大学一附院最多。8位第一作者发表一篇以上文献。脊柱退行性疾病相关文献最多。结论被引最高文献的总结有助于认识我国脊柱外科领域经典文献的主要特征,了解该领域发展历史并指导未来研究,为青年医师阅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益气活血法为主的中药干预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运用益气活血法为主中药干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颈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参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管径增大指数(AI)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试验组治疗后股动脉PWVβ、A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试验组右侧踝臂指数(ABI)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的中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有望成为早期防治糖尿病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细胞移植疗法是现代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采用干细胞治疗技术修复退变的椎间盘.是治疗早中期椎间盘退变的理想方法。为了解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存活、迁徙、分布和转归等情况,需要依赖合适的示踪技术将细胞加以标记.以进行识别和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之间的关系,探索HIE新的治疗方法。方法:病例来源于长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HIE患儿30例,并选用健康Wistar鼠60只,应用改良的Henson法测定实验鼠和HIE患儿血清PAF水平,应用拮抗剂银杏提取物(BN51021)治疗实验鼠。结果:实验鼠和患儿血清PAF分别为(2.80±0.70),(1.82±0.1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犤分别为(0.99±0.032),(0.16±0.21)μg/L犦(t=11.3,22.8,P<0.001),对PAF增高的实验鼠,应用BN51021治疗,可以明显降低PAF的水平犤其值为(1.81±0.16)μg/L犦。结论:PAF可作为判断HIE病情轻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BN52021能明显抑制HIE小鼠体内PAF的产生,降低PAF在血清中的含量(P<0.001),为今后HIE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2003-04~2004-01我科发现咽部淋巴组织增生2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7例,女9例;年龄31~78岁,平均57.3岁.其中因咽部异物感或吞咽困难来诊21例,因胃部不适来诊5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组40例和Gamma 3钉内固定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复位丢失、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Gamma 3钉组骨折愈合时间虽较DHS组延长,但术后骨折复位丢失较少(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法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可获得理想疗效,但对于不稳定型骨折,Gamma 3钉内固定法能有效减少骨折复位丢失、降低术后髋内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接触式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人髓核细胞对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寻找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取足月产健康新生儿脐带约30cm,分离、纯化、培养WJMSCs;取人椎间盘髓核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取第三代稳定增殖的WJMSCs,利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73/CD90/CD105/CD34/CD45/HLA-ABC/HLA-DR。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WJMSCs,与髓核细胞以1∶1比例进行混合,在6孔板中进行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WJMSCs为对照组。培养7d后利用高速流式细胞仪分选荧光标记阳性的WJMSCs,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Ⅵ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和多能聚糖基因的相对表达,管家基因GAPDH作为内参,单独培养的WJMSCs作为对照,利用2-ΔΔ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变化。结果:WJMSCs原代细胞接种24h可见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为梭形和多角形,1周后形成集落,2周时细胞融合达到90%。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73/CD90/CD105/和HLA-ABC(+),CD34/CD45和HLA-DR(-)。与髓核细胞共培养7d后WJMS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Ⅰ型胶原、Ⅵ型胶原和多能聚糖基因相对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通过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人脐带WJMSCs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可为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治疗修复退变椎间盘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