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临床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EAMG大鼠模型20只分为移植组(n=10)和模型对照组(n=10),并设正常对照组(n=10)。收集从Lewis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及鉴定后的MSCs,并调至密度为1×10^6/100μL LPBS。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MSCs悬液100μL,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同期给予100μL PBS。定期对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行体重测定、Lennon临床评分以及血浆中AChRa97—116-Ab含量测定,并采用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T-bet、GATA-3以及血浆中IFN-γ和IL-4含量。结果:移植组Lennon临床评分、AChRa97—116-Ab含量以及T—bet、GATA-3、IL-4、IFN-γ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对照组T—bet与IFN-γ以及GATA-3与IL-4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MSCs移植可以有效减轻EAMG症状,其可能作用机制是抑制T—bet和GATA-3表达,从而下调AChR特异性T和B细胞异常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巯基乙醇(BME)和大鼠脑匀浆上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从SD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经贴壁法体外扩增、传代和流式细胞仪鉴定。①以1mmol/L浓度BME的含血清DMEM培养基预诱导24 h,再以含5 mmol/L BME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诱导5 h至MSCs神经分化。②使用大鼠脑匀浆上清诱导MSCs,48 h至神经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别检测两种诱导方法MSCs培养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第5代MSCs有97.5%表达CD90抗原,1.72%表达CD45抗原。两种方法诱导后的细胞均具有神经细胞的形态特征;相比脑匀浆上清BME诱导组细胞形态变化更快。两种方法都可诱导MSCs表达NSE;鼠脑匀浆上清可诱导MSCs表达GFAP。结论MSCs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塑性,相比BME,鼠脑匀浆上清具有诱导MSCs向胶质细胞分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睡眠质量,并探讨其与认知功能、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SIVD患者62例作为病例组,根据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分为白质病变(WML)组20例和腔隙性梗死(LI)组42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Beck抑郁量表(BDI)评分,比较WML组与LI组患者PSQI评分和ESS评分,睡眠质量指标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抑郁程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性别、年龄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受教育年限短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及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日间功能紊乱评分及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与病例组受试者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定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MoCA总分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评分低于对照组,BD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WML组与LI组患者PSQI总分及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L组患者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紊乱、ESS评分高于LI组(P0.05)。(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睡眠质量评分与SIVD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日间功能紊乱评分与SIVD患者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ESS评分与SIVD患者延迟回忆评分呈负相关,与BD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SIVD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主观睡眠质量下降、日间功能紊乱及嗜睡,其中WML患者较LI患者更为严重,且主观睡眠质量下降、日间功能紊乱及嗜睡与认知功能下降和抑郁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预测因素和早期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醒后卒中的预测因素。根据出院时的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2分)与转归良好组(0~1分),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0例,其中醒后卒中组103例(24.5%),非醒后卒中组317例(75.5%)。单变量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构成比(23.3%对34.7%;χ2=4.650, P =0.031)显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组,而收缩压[(155.1±19.6)mmHg 对(150.4±20.9)mmHg,1 mmHg =0.133 kPa;t =2.013,P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0.0(5.0~14.0)分对7.0(4.5~10.0)分; Z =-2.648, P =0.008]以及小血管闭塞性卒中(21.4%对11.0%;χ2=7.056,P =0.008)和心房颤动(25.2%对11.8%;χ2=5.874,P =0.015)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3~1.130;P =0.004]是醒后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0.562,95% CI 0.327~0.969;P =0.038)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0.557,95% CI 0.321~0.966;P =0.037)与非醒后卒中独立相关。在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28例(54.3%)转归良好,192例(45.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醒后卒中(31.2%对18.9%;χ2=8.645,P =0.003)和心房颤动(24.0%对11.8%;χ2=10.655, P =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 NIHSS 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1.0(9.0~14.0)分对5.0(2.0~7.0)分;Z =-15.335,P <0.001]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较高与早期转归不良独立相关(OR 2.011,95% CI 1.753~2.309;P <0.001),而醒后卒中与早期转归不良无独立相关性( OR 1.694,95% CI 0.779~3.683;P =0.183)。结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醒后卒中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醒后卒中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转归不良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单纯位于幕上或幕下的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改良TOAST分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常见部位有胼胝体、分水岭区、丘脑、脑叶、脑干和小脑;其危险因素与一般脑梗死相同,部分患者可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因;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病以及多重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水岭区的双侧梗死常与低灌注有关,胼胝体、丘脑、脑干、小脑的双侧梗死应考虑到血管解剖变异存在的可能。结论急性双侧对称性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发病危险因素或诱因、梗死灶分布以及血管检查可为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梗死(LMI)的感觉障碍特点及内在解剖学机制。方法总结2例伴不典型偏身感觉异常的LM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LMI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偏身感觉异常。例1表现为病灶同侧面部及同侧肢体感觉异常(ISSL),主观描述为麻木、发紧,例2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同侧肢体无力,还合并对侧肢体迟发性感觉异常(先表现为发凉,后出现上肢近端烧灼感)。2例患者DWI上梗死灶分别位于延髓背外侧、外侧。病因考虑为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椎动脉或其分支动脉发育异常。结论 LMI的感觉障碍复杂多样,不典型的有面部感觉异常、ISSL、对侧肢体迟发性感觉异常等,考虑与三叉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受累有关。  相似文献   
7.
神经肌肉疾病(NMD)是一类以运动单位受损,运动耐力下降,肌力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疾病,是睡眠呼吸障碍的潜在病因,以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主要表现。呼吸肌无力、气道塌陷等多种机制参与睡眠呼吸障碍的形成。夜间多导睡眠描记(PSG)是诊断睡眠呼吸障碍的重要工具。通过无创正压通气(NPPV)可以缓解气道塌陷,改善通气,维持睡眠持续性,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2例行头颅MRI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Fazekas评分量表将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96例,重度组69例。收集3组患者包括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年龄、三酰甘油、肌酐等在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是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69,P=0.04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71,P=0.000)。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s)特指一组潜在发病机制与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相近,但临床受累局限不完全符合NMO诊断的相关疾病.NMOSDs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1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女,24岁,以"反复纳差伴呕吐3个月,视物模糊、步态不稳半个月"入院.患者3个月前渐出现食欲下降伴顽固性呕吐.曾在消化内科拟诊为反流性食管病,行对症治疗但无明显改善;半个月前出现视物模糊,步态不稳.无幻觉及力弱,无吞咽困难及呛咳,无尿便障碍.  相似文献   
10.
醒后卒中     
醒后卒中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卒中的25%,很多醒后卒中患者因发病时间不确定而不能接受溶栓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可筛选出适合早期溶栓治疗的醒后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