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行直肠癌TME手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365例行直肠癌TME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机器人组175例,腹腔镜组190例,比较2组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相比于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94.8±55.6)mL vs.(127.4±42.1)mL,t=-2.739,P=0.007];术后排气时间较短[(60.3±11.9)h vs.(78.8±12.3)h,t=-12.189,P=0.000];首次流质饮食时间较短[(89.0±15.0)h vs.(113.7±10.1)h,t=-13.597,P=0.000];术后住院时间较短[(8.5±1.7)d vs.(10.2±2.4)d,t=-4.150,P=0.000];但机器人组住院总费用较多[(83 538.1±10 911.0)元 vs.(70 640.4±11 659.0)元,t=6.338,P=0.000]。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02.9±14.7)min vs.(207.0±14.2)min,t=0.566,P=0.572]、引流管留置时间[(5.9±1.4)d vs.(6.0±1.4)d,t=-0.516,P=0.557]和引流量[(202.7±87.0)mL vs.(200.0±87.1)mL,t=0.335,P=0.7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淋巴结清扫结果、肿瘤学结果和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2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随访情况方面,机器人组175例(失访16例)平均随访17.4个月,3例老年患者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腹腔镜组190例(失访23例)平均随访16.9个月,6例老年患者因其他基础疾病死亡。2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无复发,无腹壁切口疝、造口旁疝、造口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相比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直肠癌TME手术出血量少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符合线路显像、B超、CT和MRI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给以评价。方法:对35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显像、B超、CT和MRI检查,计算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并与再次手术的病理诊断或综合各项检查结果和(或)随访证实结果分别做比较,经一致性检验,计算Kappa值。结果:符合线路显像、B超、CT和MRI检查与最后诊断间的Kappa值分别为0.785,0.40,0.449,0.80。结论:18F-脱氧葡萄糖符合线路显像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与最后诊断间有较高的一致性,其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B超、CT,灵敏度明显高于B超,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应合理掌握。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大肠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MM)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64例行根治性手术的DukesB期大肠癌患者SLN进行定位;应用常规HE染色联合免疫组化SIP法染色,对定位成功的122枚SLN中细胞角蛋白20(CK20)及端粒酶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与I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SLN定位成功61例(95.3%),共获取SLN122枚。(2)定位成功的61例中,有6例9枚SLN常规HE染色阳性;余55例113枚SLNHE染色阴性,其中免疫组化染色CK20阳性15例(27.3%),端粒酶阳性12例(21.8%),两者联合检测SLNMM阳性21例(38.2%)。(3)DukesB期大肠癌患者SLNMM(+)组癌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同期SLNMM(-)组(P〈0.05),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而与DukesC期复发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LNMM(-)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生存率与同期DukesC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DukesB期大肠癌患者SLNMM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侵犯肠管周径、生长方式、生长部位均无显著相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大小、外周血癌胚抗原(CEA)值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应用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CK20和端粒酶,可提高大肠癌SLNMM的检出率;大肠癌SLNMM的检出能精确大肠癌的Dukes分期,有助于指导术后的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内脏型肥胖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接受右半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患者术前1个月内的腹部CT资料,估计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将VFA≥100 cm2归为VFA-H组,VFA<100 cm2归为VFA-L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VFA-H组共49例,VFA-L组共6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分化程度、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BMI、AS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相比,VFA-H组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80 min和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FA≥100 cm2是右半结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 α(IL-1 α)及其受体拮抗剂(IL-1ra)对大肠癌细胞株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选用高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WiDr及低肝转移潜能的大肠癌细胞株Caco-2和Colo-320,分别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IL-1 α及IL-1 Ⅰ型受体(IL-1R I)的基因及蛋白在3种细胞中表达;用不同浓度的外源性IL-1 α或IL-1ra作用于上述细胞后,用WST-1法检测3种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Transwell小室检测WiDr与Caco-2细胞侵袭能力.结果:RT-PCR显示IL-1 α基因仅在高肝转移潜能的WiDr细胞中表达,在低肝转移潜能的Caco-2和Colo-320细胞中不表达,而IL-1R I基因在3种细胞中均有表达;ELISA检测WiDr细胞IL-1 α蛋白浓度为(7.85±0.52) pg/mL,而Caco-2和Colo-320细胞未检测到;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加Caco-2和Colo-320细胞的增殖能力(均P<0.05),对WiDr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但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的增殖(P<0.05);外源性IL-1 α能明显增强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但对WiDr细胞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外源性IL-1ra能明显抑制WiDr细胞侵袭(P<0.05),但对Caco-2细胞的侵袭能力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大肠癌的肝转移潜能与IL-1 α表达有关,外源性IL-1ra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与侵袭.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克隆氏病 (Crohn' 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 ,为一类病类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 ,随着对其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治疗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兹简要综述如下。1 传统治疗   IBD的传统治疗包括应用抗菌药物及激素治疗。前者包括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 ,后者包括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磺胺类药物早在 40年代就开始用于 IBD的治疗 ,效果较好的是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SASP) ,用量一般为 2~ 6 g/d,症状…  相似文献   
10.
符合线路显像在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符合线路显像在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术后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计算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其95%可信区间,并与B超、CT、MRI的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31例大肠癌术后患者中显像阳性19例,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其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90.5%,100%,100%,83.3%;其95%可信区间为78%~99%,70%-99%,69%-100%,82%-100%,69%-100%。符合线路显像的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B超和CT,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B超;95%可信区间分析结果示符合线路显像高于B超、CT和MRI。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