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了解PRF体外释放效用因子TGF-β1的趋势。方法:兔耳中央动脉抽血,离心3000 r/min×10 min,制取PRF膜,置于5 mL新鲜DMEM溶液中,分别于37℃下静置7 d、14 d、21 d、28 d收集析出液。ELISA法检测其浓度。结果:PRF析出液中TGF-β1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增大,至28 d时达到高峰,TGF-β1质量浓度在21~28 d时呈现一个显著增高的趋势。结论:不同时间对PRF析出液中TGF-β1的质量浓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TGF-β1的浓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手术前后血清IL-35的差异表达及其表达变化对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本院行宫颈癌手术切除的Ia–IIa期宫颈癌患者73例,同期选择73例本院体检的健康患者(正常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上述两组以及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IL-35的表达水平,同时根据术后是否复发比较术后复发和稳定组IL-35的含量,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35在手术前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P<0.05。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213.79±23.89)pg/m L较术前(398.71±31.09)pg/m L降低,术后复发患者血清IL-35的表达(374.25±27.74)pg/m L较稳定期患者(183.65±34.51)pg/m L明显增高,P<0.05。IL-35高表达的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为9.115月,总生存时间(OS)为18.031月,较低表达者明显缩短,P均<0.05,Cox分析示IL-35的表达可作为D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手术前后血清IL-35的水平可作为宫颈癌根治术后预测复发和转移的可能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可用于血清LHBs检测的针对preS1高效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方法 对乙肝preS1区段基因(B基因型,adr血清亚型)全长序列(1~119 aa)进行密码子偏嗜性改造后,克隆入质粒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采用离子交换、HIS亲和层析柱以及肠激酶(E...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9例晚期胃癌的患者,应用紫杉醇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紫杉醇 135~175mg/m2,静脉滴注3h以上,第1天,亚叶酸钙 400mg/ m2,静脉滴注2h,第1天,随后5-氟尿嘧啶 375 mg/m2静脉推注10 min,再将2 500mg /m2加入输液泵中持续静脉滴注48~52 h。每3周重复。结果 29例均可评价,总有效率为44.8%,其中完全缓解1例(3.4%),部分缓解12例(41.4%),稳定10例(34.5%),进展6例(20.7%),中位生存期9.6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肌肉关节痛、外周神经炎和脱发,但均可耐受。结论 紫杉醇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 [关键词]晚期胃癌;化学治疗;紫杉醇;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中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A、B、C、D 4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 A组植入BMSCs与PRF复合物,B组植入PRF,C组植入BMSCs,D组为空白对照组。按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处死动物并立即于骨缺损部位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PG和RANKL的表达。结果:4,8,12周时A组、B组、C组OPG的表达高于D组(P<0.05);4,8,12周时A组、B组、C组RANKL的表达高于D组(P<0.05);析因分析显示自体BMSCs复合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中OPG,RANKL的表达高于单独使用BMSCs或PRF(P<0.05)。结论:自体BMSCs复合PRF修复牙槽骨缺损会增加OPG,RANKL的表达,有助于牙槽骨改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口腔健康而言,预防保健的作用及意义远远甚于后期的治疗。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作为一种新型口腔用品,因其较好的再矿化作用,良好的安全性和方便的操作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该文就酪蛋白磷酸多肽-无定形磷酸钙的基本结构、作用原理、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破骨细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骨移植材料拔牙位点保存时骨构建过程中表达变化,探讨破骨细胞对不同骨移植材料植入拔牙窝内在引导骨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6只12月龄雄性beagle犬,微创拔除上下颌双侧第一侧切牙,将4个位点随机做不同处理,A组填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B组填入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C组填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oralline hydroxyapatite,CHA),D组空置(对照).6只犬随机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各处死3只,制作牙槽骨标本.免疫组化检测24个拔牙位点保存制作的犬牙槽骨标本中RANKL与OPG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4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A组高于B组、C组和D组(P<0.05),RANKL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术后12周骨组织中OPG的表达D组高于C组、B组和A组(P<0.05),RANKL的表达C组高于B组、A组和D组(P<0.05).结论 骨移植材料在骨改建过程中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而刺激OPG表达升高,抑制破骨细胞.提示骨移植材料通过调控RANKL和OPG在拔牙窝新骨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肝炎患者对责任护士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肝炎住院患者对责任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2 0 0 2年全年进行了调查 ,使用统一调查表 ,每月由护理部到病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科室。结果 :2 0 0 2年全年最高满意度为10 0 % ,最低为 94 1% ,全年平均为 98 6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对责任护士介绍病区环境及护士姓名的满意度较低 ,不满意率为 5 4 % ,膳食指导不满意率为2 8%。结论 :肝炎患者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与护士的服务理念 ,掌握医学知识的程度 ,护士的年龄、学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卡托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 3例本院门诊及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男 2 8例 ,女 2 5例 ,除外禁忌证 ,随机分为低剂量组 (A组 )和高剂量组 (B组 ) ,两组均给予卡托普利口服 ,起始剂量相同均为6 2 5mg。目标剂量 :A组 12 5~ 2 5mgtid ,B组 :2 5~ 5 0mgtid ,总疗程六个月 ,治疗前后测定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 ,超声心动图 ,作心功能评价 ,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临床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 ,A组分别为 3 0 8%、5 7 7%、11 5 %,B组分别为 :40 7%、5 5 6%、3 7%;左室功能自身比较两组均有改善 ,组间比较以B组更为明显 (P <0 .0 5 ) ,无明显不良反应 ,顺从性良好。结论 :卡托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小剂量疗效不及大剂量  相似文献   
10.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 20mg/kg、Mel Pt(10 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