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8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17.3±7.8)cm。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导丝配合导管逆向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段,必要时行对侧腘动脉穿刺使用SAFARI双向开通技术,建立轨道导丝并全身肝素化后行球囊并支架置入。结果:178条股浅动脉CTO病变中172条血管开通成功,技术成功率96.6%。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93±0.21 vs0.38±0.19,P0.01),提高幅度0.15;随访1年ABI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191处穿刺点共31处(16.2%)发生并发症,均不需要手术或介入处理。随访1年累计一期通畅率82.8%,辅助通畅率93.1%,二期通畅率97.4%。结论: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安全有效,可作为股动脉的替代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作为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补救方法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顺行导丝开通失败患者,采用经患侧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逆行穿刺导丝开通闭塞血管,再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结果3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患肢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增加[(0.83±0.17)vs(0.31±0.12),P〈0.01],无严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导丝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处理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50例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行股动脉病侧顺行或健侧逆行推进导丝、导管时无法通过病变动脉到达闭塞段远端的真腔,遂行经腘动脉逆行入路完成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结果:手术即刻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2个月一期通畅率48.0%,二期通畅率92.0%。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明显升高,Rutherford分级明显改善(均P0.05)。5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3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出现腘动脉假性动脉瘤,经治疗均好转。术后1年,再狭窄患者16例(32.0%)。结论:常规入路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转行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采用仰卧位腘动脉穿刺入路对闭塞段行双向开通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18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在顺行开通困难时采用仰卧体位下腘动脉逆行入路进行开通手术。病变长度(23.6±11.3)cm。Rutherford分级3~5级。腘动脉逆行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外旋,在经近侧血管鞘造影的指引下完成穿刺并置入血管鞘。一旦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以后,再顺行置入球囊预扩、释放支架。结果 18例患者仰卧位腘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ABI由术前的0.42±0.15上升为术后的0.83±0.13(P0.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2±9.8)个月,12例(66.7%)股腘动脉通畅,闭塞6例。6、12及24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100%、83.1%及60.6%,4例症状严重的再发闭塞患者接受二次治疗。结论在进行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过程中,如果顺行开通困难,采用仰卧位腘动脉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膝与透视引导下穿刺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双向成形术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因下肢动脉闭塞行双向开通术的67例病人资料,根据逆穿引导方法的不同分为超声组和透视组,其中超声组32例,透视组35例,分析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通畅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67例病人逆行穿刺均获得成功,超声组在平均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上均明显少于透视组(P<0.05);两组术后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同时,ABI值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和76.5%,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1.4%和73.3%,两组间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见并发症为穿刺点出血、血肿及穿刺血管痉挛,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穿刺较透视引导下穿刺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时间及减少穿刺次数,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8月至2017年11月应用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AFARI)或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的25例患者资料。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逆行穿刺腘动脉,然后介入引导下行SAFARI或SI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症状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穿刺均获得成功,其中18例行SAFARI,7例行SIA,无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患者腘动脉穿刺鞘未使用。ABI由术前平均0.37±0.19提高至术后1周的0.7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60~175分钟,平均(126±15)分钟,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时间为3~11分钟,平均(6±2)分钟。术中造影剂用量为40~125 ml,平均(75±15)ml。结论超声引导下腘动脉逆行穿刺后行SAFARI或SIA是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射线接触量;但带来的收益与腘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利弊权衡,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此种病人17例。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随访17例,时间3周~5年,术后皮瓣完全成活14例。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采用腓浅动脉逆行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远端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下段创伤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中患病率高达20%[1]。目前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已成为首选方案之一,其疗效已与开放性手术相当[2]。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时常采用对侧或同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其优点是至病变距离近,便于提供支撑力以通过靶病变。但对于髂-股-腘动脉联合慢性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穿刺入路治疗比较困难。这种多平面、弥漫性  相似文献   

9.
双向内膜下再通术治疗髂动脉长段闭塞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患者男,53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余,加重1个月,查体:左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足皮温低。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双髂动脉DSA:左髂外动脉起始部至股总动脉末端闭塞,左髂内动脉多处中度以上狭窄,对左股深、浅动脉近段形成多处侧支循环。左髂内、外动脉亦有多处轻度至中度狭窄(图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腿皮肤腓浅动脉与腓动脉穿支之间的吻合联系 ,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方法  10具新鲜尸体 2 0侧肢体血管灌注氧化铅—明胶混合液 ,通过X线片显示小腿皮肤内的血管结构和血管之间的吻合。在此基础上应用了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蒂逆行岛状皮瓣 2 6例。结果 解剖研究表明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腓浅动脉。在外踝后上方 4~ 7cm处腓动脉穿支与腓浅动脉或动脉网形成广泛吻合。以腓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包含腓肠神经及其伴行的腓浅动脉和小隐静脉的返流岛状皮瓣 2 6例 ,皮瓣全部成活。结论 跨区供血的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 ,为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52例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前行常规准备和宣教指导,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积极做好医护、护患的配合,术后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指导等。本组开通成功率92.3%,管腔残留狭窄≤30%。4例开通失败中2例夹层、1例对比剂外渗、1例因未找到股浅动脉开口而无法进行血管开通。提出导丝成袢技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针对性护理,可有效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最常见的病变,严重威胁肢体的生存。当髂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独特的解剖条件和生理功能,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其临床意义和各种手术方法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常规球囊扩张与切割球囊相结合在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中的扩张效果和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6月~2010年7月间应用常规球囊扩张联合切割球囊治疗5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51例患者中有49例导丝通过闭塞段,动脉直径狭窄率为35%~83%.治疗后患者重度狭窄部位的狭窄程度平均减少至37%,其他部位的狭窄程度减少至20%左右,未发生动脉壁撕裂,穿孔出血合并症.术后1年CTA复查有13%的患者再次出现闭塞,未闭塞的患者中动脉最狭窄处狭窄程度平均为55%.结论 常规长球囊与切割球囊相配合可以有效地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中期效果较好,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88年1月至1992年12月,我们共收治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7例,涉及38条肢体。男性25例,女性2例,年龄47~72岁。动脉闭塞的部位以髂总、髂外动脉到股浅动脉这一段最多,占68.%;其次为腹主动脉到双髂动脉,占26.3%。全部病例均作了动脉旁路移植术;腹主-髂或股动脉、髂册和股-动脉等方式。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6.8%;其中显效76.3%。无效和恶化者13.2%,多因远侧动脉有广泛狭窄和闭塞所致;这类病人不宜作动脉旁路移植术。在股总或股浅动脉闭塞时,应尽量利用股深动脉,作股深动脉成形术或腹主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作股-动脉搭桥时,常用大隐静脉,需注意其厚度能否耐受动脉高压,以免以后破裂引起大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惠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z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0例)或闭塞(5例)的患者资料。采用经股动脉顺行穿刺或经肱动脉逆行穿刺方式开通,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体征及并发症。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15/15),术后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47.00±19.30)mmHg下降至(5.33±2.3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造影示椎动脉血流转为正向血流。随访1~4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引起的SS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前 ,下肢动脉闭塞症 (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及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 )疗效仍不理想 ,我们采用改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治疗 ,并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 ,治疗 10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0例 ,男 9例 ,女 1例 ;年龄 4 0~ 5 2岁 ,平均 4 2岁。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例、动脉硬化闭塞症 2例、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3例。足背动脉搏动均减弱或消失。患侧下肢足趾均剧烈疼痛 ,足趾及足背溃破 ,其中已截趾者 4例。均做血管造影确定闭塞部位 ,其中股浅动脉闭塞 2例 ,股浅及月国动脉闭塞 5例 ,股浅及胫前、胫后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6月介入联合手术治疗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双侧髂动脉合并腹主动脉下段闭塞2例(4条),髂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闭塞6例,髂动脉合并多发股浅或腘动脉闭塞3例。对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行Fogarty球囊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 13条髂股动脉均开通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7条患肢术中取出较多血栓。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血肿、肺炎、死亡,术后1周踝肱比(ABI)由术前的0.07±0.13提高至0.56±0.19,差异有显著性(t=8.517,P=0.000)。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3条患肢均保存良好,髂动脉一期通畅。结论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在患肢缺血症状突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髂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以及髂动脉闭塞合并股总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陆青梅 《护理学杂志》2006,21(13):16-17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2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最常见的病变 ,严重威胁肢体的生存。当髂 -股动脉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 ,股深动脉是髂动脉和月国动脉之间的主要侧支血管 ,由于其独特的解剖条件和生理功能 ,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1年 ,Leeds和Gilfillan首次报告利用股深动脉重建下肢血供取得成功 ,近年来 ,其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一、股深动脉的应用解剖及病理特点股深动脉的应用解剖 :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以下 2~ 5cm左右 ,从股总动脉后外侧发出 ,全长 18~ 2 2cm ,初在股浅动脉的后外侧 ,继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