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石家庄地区体检人群总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石家庄地区18222例参加健康体检(其中男11077例,女7145例)人员白细胞分类计数,并且观察了不同白细胞计数和一些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研究对象18222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3066例,平均年龄(47.00±9.78)岁,患病率16.83%。男性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2.59%,女性患病率为6.83%。随着白细胞总数增加,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纤维蛋白原、尿酸均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随着总白细胞计数增加出现减少。血红蛋白、肌酐、血尿素氮无明显变化。随着总白细胞(WBC)数和分类的白细胞计数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频率也增加了。此外,这些重要关联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教育背景等调整后依然存在。结论我们的数据表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存在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在提高支架可视性和指导球囊扩张中的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02例为SB组,植入156个支架;支架可视性和后扩张治疗通过SB评价。同期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临床特征相似的患者102例为CAG组,植入支架151枚;支架可视性和后扩张治疗通过标准的CAG评价。比较2组支架可视性积分、支架内后扩张必要性积分、支架后扩张例数。结果sB组支架可视性积分及支架内后扩张必要性评分明显优于CAG组(P〈0.01),后扩张例数多于CAG组(P〈0.01)。结论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后扩张,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费用的基础上可能降低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起源于主动脉脉瓣环上延伸的心室肌,需要在主动脉窦内消融,占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17%∽21%[1-2]。大部分在左冠窦消融,其次是右冠窦,然后是右冠窦和左冠窦之间,无冠窦很少见。国内外进行小样本射频消融治疗初步经验表明:成功消融的疗效较好,且没有显著的并发症[3-6]。潜在的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备受关注。本文就起源于主动脉窦内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进展进行综述。5一、主动脉窦的解剖特点主动脉窦位于升主动脉的起始部,为主动脉嵴和主动脉瓣环之间的凹陷,其呈壶腹样膨出,形成3个开口指向外上的腔即主动脉窦。主动脉窦壁相对升主动脉壁较薄仅为主动脉嵴上方升主动脉壁(厚度约1.5 mm)的一半(平均厚度0.73 mm),窦高约15 mm左右。主动脉窦位于心底部中心位置,分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和无冠状动脉窦;也分为左窦、右窦和后窦。解剖显示,右冠状动脉窦和左冠状动脉窦分别靠近右心耳和左心耳。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瓣与主动脉瓣相比更靠前和稍靠上,而右冠状动脉窦更靠近右心室流出道的间隔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急诊处理和导管消融预激旁道的研究,评价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同步直流电复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预激综合症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8例经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确诊的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过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步直流电复律等急诊复律治疗,随后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消融预激旁道,达到根治或减少心房颤动,减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结果:28例患者接受药物及同步直流电复律,药物复律成功患者18例,同步直流电复律成功患者10例,无猝死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一次消融成功者24例,二次消融成功者3例,1例消融失败患者,拒绝再次手术,临床随访。结论: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胺碘酮、普罗帕酮药物复律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治疗的临床急诊处理的有效方法,导管射频消融预激旁道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  相似文献   
5.
房室多旁道所致的心动过速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常常使体表心电图变化复杂,需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方能确诊,而射频消融靶点确定有其特殊性,虽然国内外对其有所报道[1-3],但报道病例数量较少。本研究通过对35例多旁道病例射频消融治疗的分析,探讨多旁道所致心动过速的电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在评价支架植入效果和指导支架内球囊后扩张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相关性。方法 26例患者在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时,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SB技术、IVUS检查,植入支架35枚。分别通过QCA、SB、IVUS获取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各项检查所测支架植入、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和支架偏心指数的自身对照,检查之间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QCA、SB、IVUS测量的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直径均较支架植入时明显增加,支架偏心指数[(最大支架直径-最小支架直径)/最大血管直径]降低。SB与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具有最好的相关性(r=0.982,P0.01;r=0.985,P0.01);而且QCA与IVUS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975,P0.01;r=0.978,P0.01);QCA与SB也明显相关(r=0.972,P0.01;r=0.976,P0.01)。结论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支架偏心指数较支架植入时更低,与QCA相比,SB与IVUS测量的支架植入时、支架内球囊后扩张完成时的支架平均直径有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SB)在冠状动脉置入支架可视性和球囊后扩张必要性评价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并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通过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CA)和SB对支架可视性进行评价,并进行积分评价(1分为差,2分为可,3分为良,4分为优).经CA定量分析、SB对球囊后扩张的必要性进行评价(球囊后扩张必要性:0为支架贴壁良好不需要后扩张;1为支架贴壁可,不需要后扩张;2为支架贴壁不良,需要后扩张).结果 CA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03 ±0.84)分(其中1分44例,2分71例,3分33例,4分8例),SB显示支架可视性为(2.79 ±0.84)分(其中1分14例,2分32例,3分82例,4分28例),两者相比,P<0.05.根据CA定量分析结果拟行球囊后扩张31例,根据SB评价结果实际行球囊后扩张48例,两者相比,P<0.01.结论 SB可明显提高冠状动脉置入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球囊后扩张.  相似文献   
8.
现代研究认为,血液流变学因素对冠心病的形成、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均起着重要作用[1]。不同类型冠心病均可能出现血液流变因素不同程度改变,而改变因素也不尽相同;同一类型冠心病的病情、病程不同时,其流变因素改变情况也不同。对冠心病患者,改善其血液流变性是改善冠状动脉功血、心肌供氧的重要保证[2]。基于上述观点,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小板水平进行检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过程中,意识消失后,经治疗有所好转,但在2~60 d又会出现痴呆等临床症状,即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后遗症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2]。选择有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方法,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和病死率[3]。本文对我院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支架增强显影( SB)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4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支架植入后采用QCA自动分析系统测量支架直径的相关参数(包括支架直径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并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同时进行支架可视性和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评分。观察组在支架植入后行SB,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观察组26例支架植入后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结果对照组支架植入后支架可视性得分低于观察组, P<0.05。对照组发现30处、观察组发现48处有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而行支架球囊内扩张术。两组QCA、SB、IVUS测得植入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直径均值和支架偏心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CA与SB、QCA与IVUS、SB与IVUS测得支架最小直径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72、0.775、0.782,P均<0.05。结论 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球囊内扩张,在测量支架直径方面甚至可以替代冠脉内超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