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持续无瘤生存期(continous diease-free survival time,CDFS)的因素.为今后预防或延缓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延长术后CDFS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994年1月~2006年9月完成初次手术的共22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6~144个月).收集22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初次手术方式、放疗、复发等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16位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将患者术后CDFS期作为应变量,选取上述8个因素作为自变最,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CDFS曲线.结果 22例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复发8例(36.4%).统计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bFGF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PCNA低表达与高表达组,bFGF低表达与高表达组之间术后CDFS期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CNA、bFGF表达越强,患者的术后CDFS期越短.  相似文献   
2.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其中5例做了植骨。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6~19(13.0±3.9)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6°±3.7°;尺偏角平均21.4°±2,3°;桡骨短缩≥2mm2例,其余皆〈2mm;关节面移位均〈1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14例,良5例,中1例,差1例。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讲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治疗胫腓骨骨折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胫腓骨骨折后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36例,分别静滴小剂量甘露醇、七叶皂甙钠(SA)、小剂量甘露醇+SA、大剂量甘露醇+SA。观察各组肢体消肿时间、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B、C、D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分别为(6.06±0.92)、(6.19±1.01)、(4.61±0.87)、(4.53±0.88)d,C、D组肢体肿胀消退时间明显少于A、B组(P均〈0.01);A、B、C、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80.1%、94.4%、94.4%,C、D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P均〈0.01),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P均〉0.05。结论甘露醇联合SA治疗胫腓骨骨折后肢体肿胀有良好的消肿作用,两者联用疗效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应用关节镜辅助下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重建、胫骨结节截骨内移抬高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6例。体格检查恐惧试验阳性,被动活动受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随访期间均无髌骨脱位再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5.7±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63.7±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Kujala评分为(90.3±2.6)分,也明显高于术前的(61.3±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关节创伤小,恢复佳,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急诊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急诊采用解剖型钢板手术治疗,按AO/ASIF分型:A1型25例,A2型27例,A3型21例,B1型9例。结果82例获得6~20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钢板螺钉断裂、退出等,表浅感染3例。踝关节功能评价参照Mazur标准,优良率93·9%。结论解剖型钢板手术简单,固定牢固,是急诊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一种较好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及经伤椎置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7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其中30例行传统短节段内固定(A组),25例行短节段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32例行经伤椎置钉内固定(C组)。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区域后凸角(LKA)等影像学指标,在末次随访时观测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背痛症状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5.5±2.3个月(13~21个月)。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比A、C两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术前、术后AVH、LKA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末次随访时在AVH、LKA及汉化ODI评分等方面,A组均比B组、C组差(P0.05),B、C两组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三组患者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A、B、C三组末次随访伤椎骨缺损程度分别为(18.6±7.3)%、(11.8±4.3)%、(8.4±2.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B、C两组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而A组则有3例断钉。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与传统短节段内固定相比,结合椎体成形术或经伤椎置钉均能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两者临床疗效相当;但经伤椎置钉固定因操作简单、安全,并能进一步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道辅助开窗减压联合经伤椎植骨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49例,女40例,平均年龄(38.76±6.67)岁;骨折椎体:T1113例,T1227例,L126例,L223例;所有患者采用通道辅助开窗减压联合经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记录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评估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以及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评估脊髓损伤ASIA分级.结果 89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8.59±20.66)min,术中出血量(325.74±38.06)mL,住院时间(8.21±2.53)d.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例脑脊液漏,1例肺部感染.术后随访(18.68±4.60)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7 d、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Cobb角显著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时的ASIA分级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道辅助开窗减压联合经伤椎植骨治疗B型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3月,收治33例锤状指患者。其中18例采用锚钉修复法治疗(A组),15例采用Bunnell双针缝线缝合伸肌腱并打结固定于指腹的改良缝合法治疗(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5±3.1)min及(6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7);A组治疗费用为(8 566.2±135.0)元,显著高于B组(5 297.0±183.5)元(t=58.92,P=0.00)。A组2例、B组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B组切口感染患者锤状指畸形复发。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5例,良10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B组优4例,良9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P=0.97)。结论锚钉修复法与改良缝合法均是治疗锤状指简便、有效方法,但与前者相比,改良缝合法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骶骨脊索瘤术中骶神经部分保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骶骨脊索瘤患者行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术中保留部分骶神经。记录各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观察患者两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0例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1200 ml,平均输血量1080 ml,平均随访44.6个月,死亡2例(6.7%)。9例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正常,其余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1例第3次手术者接受结肠造瘘及输尿管造瘘手术。结论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可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S1或S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尽可能保留S1~S3神经根者,术后疗效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短节段内固定与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自愿并知情同意原则分为2组,A组21例行单纯内固定术,B组15例行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临床指标和Frankel分级变化,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B组手术时间较A组长(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B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椎管侵占率改善优于A组(P<0.05);2组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较治疗前有1~2级恢复;末次随访时B组优良率(93.3%)高于A组(85.7%)(P<0.05).结论 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防止内固定失败和迟发性畸形,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