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不同束缚时长的慢性束缚应激对雌雄SD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为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中实验动物性别和实验时长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SD大鼠(雌雄各半)每天束缚10 h和14 h,连续束缚28 d建立慢性束缚应激模型。采用体重监测、糖水偏爱实验、自主活动实验、新奇事物实验等实验方法,观察不同束缚时长的慢性束缚应激对雌雄SD大鼠所致的抑郁样行为。结果 14 h/28 d CRS组雌雄大鼠的运动时间和中央区活动时间减少、糖水偏爱指数降低、对新奇事物探索潜伏期增多、探索时间和次数减少,这些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而10 h/28 d CRS组雌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以上实验结果仅个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在雌雄鼠比较中,14 h/28 d CRS雄性组的糖水偏爱指数显著减少,对应的雌性大鼠却未显著减少。10 h/28 d CRS雄性组在中央区运动时间比对照组少、对新事物探索潜伏期明显延长、探索时间缩短,而对应雌性大鼠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4 h/28 d CRS雌雄鼠在糖水偏爱实验、自主活动实验、新奇事物实验均显著表现出抑郁样行为。而10 h/28 d CRS仅雄性组表现出一定的抑郁样行为的趋势。慢性束缚应激更易致雄性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参皂苷水解产物DS-1226对慢性睡眠干扰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72只雄性ICR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盐酸帕罗西汀,10 mg/kg)、DS-1226低剂量组(20 mg/kg)、中剂量组(40 mg/kg)、高剂量组(80 mg/kg)。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小鼠先进行3 d的滚筒适应,然后连续进行14 d睡眠干扰。采用体重监测、自主活动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等实验方法,评价DS-1226的抗抑郁作用。结果 连续进行14 d睡眠干扰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重显著下降,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长。与模型组相比,DS-1226中剂量组显著逆转睡眠干扰所致的体重下降,其他各给药组均未能显著逆转睡眠干扰所致的体重下降;阳性药组的悬尾不动时间极显著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减少趋势;DS-1226中剂量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明显减少趋势;DS-1226高剂量组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显著减少。结论 DS-1226具有改善慢性睡眠干扰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自动化的明暗箱,为抗焦虑药物的筛选以及焦虑症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自动化检测分析技术。方法采用计算机视频跟踪、图像分析等技术,研制大鼠、小鼠明暗箱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并用雄性Wistar大鼠进行明暗环境和指标准确性的验证。结果暗室时间为总时间的79.40%,成功建立明暗环境。运动阈值为18 cm/s时,计算机所获数据与人工记录所获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r0.99。穿箱次数、明室时间、暗室时间、入暗潜伏期的人机相关系数r0.99。与空白组相比,明暗箱模型组穿箱次数、明室时间显著减少。结论明暗箱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提取信息量大,指标客观灵敏,可推广用于抗焦虑药物的筛选以及焦虑症病理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连翘苷经血脑屏障的体外透过机制。方法:以0(阴性对照)、10、25、50、75、100μg/ml连翘苷溶液培养大肠癌MDR1基因转染的马丁达比犬肾上皮(MDCK-MDR1)细胞24 h,刃天青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细胞生存率。以10、25、50、75、100μg/ml连翘苷溶液培养MDCK-MDR1细胞10 min后,检测胞内连翘苷含量并绘制质量浓度-摄取速率曲线;0(阴性对照)、50、100μg/ml连翘苷溶液培养MDCK-MDR1细胞3 h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结构。结果:与阴性对照比较,10~100μg/ml连翘苷溶液培养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改变。在10~1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MDCK-MDR1细胞摄取速率与连翘苷的质量浓度不呈线性关系,有逐渐饱和趋势。50、100μg/ml连翘苷溶液培养细胞3 h后,细胞紧密联接蛋白完整。结论:在透过模拟血脑屏障时,连翘苷的吸收可能为被动转运结合主动转运,其质量浓度对细胞紧密联接蛋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典》中需去皮的中药甚多,但中药是否应去皮仍存在诸多争议。首先,关于去皮问题的现代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大多研究仅着手于化学成分、药效学评价中的一或两部分内容,未能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研究、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和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统筹考虑,使很多关于去皮的争议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其次,关于去皮问题的关键评价指标尚未明确,当化学成分、药效或安全性三者研究结果相矛盾时,应首先考虑哪一方面?另外,关于去皮问题没有按临床应用分类考虑。不同的临床应用(如药用部位不同)应该对应不同的加工采收方法,去皮与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对此,笔者对今后研究中药去皮问题的提出以下建议:1首先,应对该药材进行本草考证,整理医史文献,明确该药材去皮问题在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情况。2应重点考虑去皮与否与临床使用安全性的关系,建立完善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本文整理的文献中除大毒中药外,其他药材毒性研究较少,仅部分药材有微量元素含量的报道。3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结合的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活性成分含量及药效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4应尽可能考虑药材采收加工炮制在实际操作中是否方便快捷。5同一药材,如果有不同的临床应用应该对应不同的加工采收方法,所以同一药材可以按临床应用选择是否去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