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设计的WBAT训练,肌力训练组增加骨盆稳定及下肢抗重力肌群抗阻训练,站立训练组增加站立板辅助站立训练,以上3种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ASIS-PSIS)、躯干倾斜角(A-P)及1 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WBAT组的ASIS-PSIS和A-P分别为(18.61±3.13)°和(23.31±3.81)°,站立组的A-P为(24.48±4.33)°,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ASIS-PSIS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AT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6.81±12.61)m,肌力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1.07±8.45)m,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1 min步行距离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BAT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前倾脑瘫患儿的ASIS-PSIS、A-P以及1 min步行距离,且其疗效优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和站立训练。  相似文献   
3.
E-钙黏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子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CDH1(E-钙粘蛋白,E-cadherin)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中国北方妇女子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243例子宫颈癌患者、323例健康对照的CDH1 -160C/A、-347G/GA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CDH1 -160C/A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分布在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H1 -347G/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总体分布在子宫颈癌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G/G基因型相比,携带G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即G/GA+GA/GA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OR值为2.66 (95%CI=1.48~4.80),同时有增加子宫颈癌的HPV16, 18型感染的趋势,OR值为1.979(95%CI=0.860~4.558),子宫颈癌-160C/A、-347G/GA等位基因存在部分连锁不平衡(D′=0.793118,SD=0.0751),单体型分析显示-160C/-347G是中国北方妇女常见单体型。与-160C/-347G单体型相比,-160A/-347GA单体型和-160C/-347GA单体型均也可增加该病的发病风险,OR为1.80(95%CI=1.10~2.94)和1.47(95%CI=1.10~1.96)。结论:与-347G/G基因型相比,携带G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即G/GA+GA/GA基因型)可显著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增加子宫颈癌的HPV16, 18型感染的趋势。与-160C/-347G单体型相比,携带-160A/-347GA单体型和-160C/-347GA单体型都可以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祛脂生发饮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疗效及对发中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非那雄胺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脂生发饮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睾酮、雌二醇水平及发中微量元素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瘙痒、鳞屑、油腻、脱发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睾酮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雌二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发中Fe、Cu、Zn、Ca元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发中Fe、Cu、Zn、Ca元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脂生发饮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脾胃湿热型脂溢性脱发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升高发中微量元素水平,且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湿疹皮损处的细菌定植情况并评价地奈德乳膏与夫西地酸乳膏联合外用治疗的疗效。 方法: 84例湿疹患者分两组:A组外用地奈德乳膏(2次/天)和夫西地酸乳膏(2次/天),B组外用地奈德乳膏(2次/天),分别于治疗后7天和14天观察疗效,治疗前皮损处取材做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治疗7天和14天后,A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1.43%和88.09% 明显高于B组的42.86%和69.05%(P=0.008和P=0.033)。84例湿疹患者中 45例患者皮损处培养鉴定细菌阳性,包括金葡菌32株(38.09%),表皮葡萄球菌10株(11.9%),大肠埃希菌2株(2.38%),溶血性链球菌1株(1.19%)。结论:湿疹皮损易伴发微生物感染,地奈德联合夫西地酸外用治疗伴发细菌感染的湿疹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放疗抵抗的宫颈癌细胞特性,揭示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机制。方法 用多次分割照射获得耐辐射的宫颈鳞状细胞癌Siha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从宫颈鳞癌的亲代细胞中分选获得CD44+/CD24+宫颈鳞癌细胞。将耐辐射的宫颈鳞癌细胞和CD44+/CD24+宫颈鳞癌细胞设为实验组,亲代宫颈鳞癌细胞设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克隆形成实验和肿瘤移植瘤实验,评估实验组细胞是否具备肿瘤干细胞特性。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研究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差异。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OCT-4、Survivin、ABCG2和bcl-2 mRNA的表达,以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结果 辐射抵抗的宫颈鳞癌细胞和CD44+/CD24+宫颈鳞癌细胞较亲代宫颈癌细胞高表达抗凋亡蛋白Bcl-2(t=205.26、198.17,P<0.05)和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t=896.62、765.34,P<0.05),并表达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物OCT-4和ABCG2(t=92.13、81.26、220.45、216.32,P<0.05)。两组细胞均具有较强的致瘤能力以及侵袭和转移能力,且表现出E-cadherin下调和vimentin蛋白上调的EMT相关的分子表型变化。结论 放射抵抗的宫颈鳞癌细胞与CD44+/CD24+宫颈鳞癌细胞表现出相同的肿瘤干细胞特性,经历了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放射可以富集宫颈癌干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治疗后盆腔复发的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均行放射治疗伴或不伴化疗。根据不同的临床因素和病理因素进行分组,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并绘制相应生存曲线,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对比使用Log-rank法。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治疗后不良反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95%的患者完成剂量≥ 67 Gy(放疗剂量中位数)的放射治疗,完全缓解(CR)91例(61.9%)。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LC)、无进展生存率(P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63.6%、56.0%、73.9%和55.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0~IB期与ⅡA~ⅡB期)、盆腔侧壁是否受累、复发肿瘤体积为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统计分析发现,FIGO分期、盆腔侧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盆壁受侵患者出现≥ 2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高于盆壁未受侵者,分别为26.9%和16.7%。结论 本研究表明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经放疗后不良反应可耐受,且盆壁受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盆壁未受侵者;术前分期、盆壁是否受侵是影响宫颈癌术后盆腔复发患者放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新型冠状病毒不同灭活方式对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经56℃水浴加热0 min和30 min,以及紫外照射0,30,60 min后,采用HPLC法测定质控液和患者血样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结果56℃水浴加热30 min不会影响监测结果;紫外照射30 min和60 min后,质控液和患者血样中万古霉素均降解,对监测结果影响较大。结论采用HPLC法监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时,可用湿热法56℃水浴30 min灭活病毒,不可用紫外照射灭活病毒,且万古霉素质控液与患者血样均要注意避免紫外照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经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作用前后超微形态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先测定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尼菲青霉菌临床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 MIC 和10倍 MIC 条件下,药物与菌作用24、48、72 h,分别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经两性霉素 B 作用后,随着药物作用时间延长及浓度增加,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外层剥离、皱缩、断裂及粘连;透射电镜下线粒体变性,细胞核碎裂,细胞膜皱缩,胞质内细胞器消失,细胞壁断裂。经伏立康唑作用后,扫描电镜下可见到菌体破损、皱缩、干瘪、坍塌;透射电镜下均看到胞质内出现许多高密度的电子致密颗粒,线粒体变性,细胞壁表面粗糙,细胞膜皱缩、破损,胞质内各细胞器消失。结论两性霉素 B 和伏立康唑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有明显抗菌作用,均可使其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两种药物相比,两性霉素 B 对菌细胞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王麟奇  张倩影  吕立勋  纪硕  周珊珊  秦锟  王洪民   《中国药师》2022,(12):2268-2271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衍生方法的最佳衍生条件测定人血中丙戊酸(VPA)浓度的差异及相关性,为临床VPA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VPA血药浓度。血样分别采用2-溴苯乙酮和2-溴-对硝基苯乙酮对VPA进行衍生,以环己烷羧酸为内标,色谱柱采用Aglient Capcell Pak C18(250 mm×4.6 mm, 5μm),保护柱采用Scienhome C18(600220保护柱组件),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V/V),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35℃,保留时间15 min。通过扫描全波长最终确定,2-溴苯乙酮为衍生试剂时的检测波长为248 nm, 2-溴-对硝基苯乙酮时的检测波长为265 nm。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测定63例患者VPA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两种衍生方法经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两种方法测得VPA血药浓度相关性较好(Y=0.971 3X+1.528 9,r=0.989 6),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临床上VPA血药浓度监测,相比2-溴苯乙酮作为衍生试剂,2-溴-对硝基苯乙酮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更适合用于临床VPA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