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3.0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 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 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 3.0 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4.
好事多磨     
新婚燕尔,我和妻不懂避孕,一切顺其自然,结果妻很快就怀了孕,这令我们吃惊不小。但好在这事虽然来得突然,倒也还能接受,毕竟我们俩早晚是要生个一男半女,于是索性将错就错吧。 孩子终于在妻的痛苦嘶叫声中降生了,于是原本清静的两人世界立刻乱了套,奶瓶、尿布、孩子啼,大人喊,一切都变得纷乱不堪。但这也没能阻止我们在“战斗”的间歇欢爱一回。 既然有了孩子,那么避孕的问题就应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仔细阅读了一本叫《美国最新避孕指导》的书,于是按照书中的指导决定采用“日历法”。妻问我这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我校学生在家晚自修时的照明情况,及时纠正对学生视力的不利因素,调查学生近视眼新发病例增加的原因,校领导组织力量对近视发病较多的初中同学进行了一次家庭夜访(晚上六至八时半),现选择资料较完整的一百例,报告如下: 1、晚自修光照度不足50米烛光者占50%,不足100米烛光者占80%。 2、除煤油灯外,凡照明器具离点面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3.0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 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 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酰亚胺和磺化聚芳醚砜共混改性的中空纤维膜,研究了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压缩空气的脱湿性能,并以此作为吹扫气源,研究了在气流吹扫操作方式下蒸汽渗透法乙醇气相脱水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膜的脱水性能与膜材料的亲水性有关,控制共混比例可以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气体脱湿膜。在压缩空气脱湿过程中,提高操作压力和气流回扫比对降低产品气的露点是有利的,在0.35MPa的操作压力下,可得到露点低于-25℃的产品空气。在乙醇气相脱水过程中,采用干燥的吹扫气流并增加吹扫气流的速率对提高水/醇分离系数是十分必要的,当采用合适的操作条件时,改性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的水/醇分离系数可达150~200。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 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 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