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检测颅咽管瘤(CP)的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细胞周期动力学特点,观察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案,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变化及增殖、凋亡分数,测定CP组织细胞s期分数,Tanel·POD法测定肿瘤细胞凋亡,结合电镜观察肿瘤超微结构及与周界正常组织关系,评价CP亚型釉质上皮型/鳞形上皮型、复发组/非复发组、原发组/复发组间瘤细胞周期动力学特点.结果 CP细胞为二倍体,釉质上皮型肿瘤实质部分坏死、凋亡率小于鳞形上皮瘤实质成分(P<0.05),但二型肿瘤细胞凋亡率均较低下;釉质上皮型肿瘤细胞较鳞形上皮型增殖活性强,前者S期分数、G2/M+s值也显著高于后者,釉质上皮瘤、鳞形上皮瘤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也得出类似结果(P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分析17例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方法和疗效.结果 17例中13例位于幕上,幕下小脑半球3例,颈髓1例.其临床表现及体征无特异性,GT和MRI无法明确诊断.手术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随访14例,均死于术后肿瘤复发,最短于术后1个月死亡,最长于术后14个月死亡,术后中位生存期6.5个月.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预后差,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上皮源性的颅内肿瘤,常位于鞍区,发病率高居鞍区原发肿瘤第二位。肿瘤常紧邻视路、下丘脑、垂体(柄)及Will’s环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后期可压迫视神经、下丘脑导致尿崩、失明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但目前治疗效果仍欠理想,且缺乏公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标准及规范,本文结合新近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探讨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颈静脉球瘤患者资料,均术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2~3天后行开颅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减轻;栓塞后行开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显露好,全切除肿瘤9例。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作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视鞍区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潮  周良学 《西部医学》2009,21(11):1835-1837
鞍区肿瘤种类较多,总体发病率较高,约占颅内肿瘤的30%,其中以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为主。其他少见的肿瘤包括脑膜瘤、视神经胶质瘤、异位松果体肿瘤、Rathkes囊肿、脂肪瘤、转移瘤等。该区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但是,肿瘤由于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差异明显。但鞍区肿瘤总体较颅内其他部位良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不少患者术前神经系统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损害严重,术后这一病症多会加重,且术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生活质量差。  相似文献   
6.
颅咽管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先天性表皮源性肿瘤,常位于鞍区,起源于颅咽管经过的路径。同时,在先天性肿瘤中.颅咽管瘤又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儿童鞍区肿瘤中,颅咽管瘤约占60%以上。虽然WHO认为该肿瘤组织学性质为良性.但其临床表现出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容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存活时间。在过去的150多年来.众多学者对颅咽管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由于没有体外的研究载体,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集中在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51例脑室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方法。结果本组病例82.3%存在头痛与视乳头水肿,17.6%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加重,27.4%出现内囊、丘脑、视放射、Wemiche区受压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采用颞间沟后部入路20例(39%),顶枕入路31例(61%)。肿瘤全切48例,新出现偏盲或视野缺损扩大6例,术后出现感觉性失语2例。3例肿瘤大部切除辅助伽马刀治疗。死亡3例(5.9%)。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为主,少数伴有阵发性头痛加重与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入路主要有经颞部与顶枕部两种,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注重微创原则,可得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患者全麻恢复期安置鼻咽通气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神经外科全麻患者60例,年龄25~67岁,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口咽通气道组(O组)和鼻咽通气道组(N组),每组30例.术毕呼吸恢复满意后深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后,O组置入口咽通气道,N组置入鼻咽通气道.记录诱导前(T0)、安置通气道前(T1)、安置通气道后1 min(T2)、5min(T3)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通气道安置一次成功率、通气道留置时间和各组在留置期间需要调整通气道位置的次数及呼吸和循环的变化情况.记录安置通气道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两种通气道患者的耐受性评分.结果 N组的血压和心率在T1和T2时点均较T0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在T2时点较T1升高(P<0.05).T3时点与T1及T2比较下降(P<0.05).组间比较,N组T2时点的BP和HR均较O组升高(P<0.05).N组通气道留置时间长于O组[(137.4±18.32) min vs.(64.2±8.25) min,P<0.05];调整通气道位置的次数N组少于O组(0.34±0.21vs.2.80±0.54)(P<0.05);其间血压和心率高出基础值15%的发生率O组高于N组(80.0%vs.46.7%)(P<0.01);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的发生率O组高于N组(26.7% vs.6.7%)(P<0.05).O组患者出现恶心、上呼吸道梗阻和苏醒期躁动的比例明显高于N组(P<0.05).N组患者通气道的耐受性评分明显优于O组(P<0.05).结论 鼻咽通气道能较好的维持神经外科麻醉恢复期患者的上呼吸道通畅效果,同时具有循环影响小,耐受性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结果 头部CT及MRI多可见瘤周有点状或条索状卫星灶.典型的黑色素瘤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该表现具有特异性.11例手术中,4例全切,6例近全切,1例多发性转移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多在3-12个月内死亡,最长不超过2年,平均生存期不到6个月.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及免疫疗法仅可使部分患者受益,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0.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的探讨(附23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2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其中196例行手术治疗。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将手术病人分为A组(Ⅰ~Ⅲ级)162例,B组(Ⅳ、Ⅴ级)34例;根据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SAH3d内手术)19例,延期手术组(SAH4~10d手术)82例,晚期手术组(SAH11d之后手术)95例。比较不同手术期别动脉瘤术中破裂率、术后1个月GOS评分及术后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10.1%)因再出血丧失治疗机会。术中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组3例(15,8%),延期手术组8例(9.8%),晚期手术组6例(613%)。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早期手术组为15,8%,延期手术组为19,5%,晚期手术组为17,9%。脑积水发生率以晚期手术组最高(14,7%)。对术后1个月GOS评分Ridit分析结果显示:A、B两组中均以早期手术组治疗效果最佳.延期手术次之.晚期手术最差。结论早期手术可规避颅内破裂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降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对于各个级别(包括Ⅳ、Ⅴ级)的SAH病人,均应根据治疗者的手术经验与技巧和所在医院的条件,及早诊断,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