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1本院收治的2 30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血清学梅毒检测,筛选RPR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患者255例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复检组),另选RPR阴性265例为对照组。结果TPPA复检,梅毒血清学生物学假阳性(BFP)4例,假阳性率1.54%。其中男性假阳性3例,假阳性率1.73%(3/173),女性假阳性1例,假阳性率1.22%(1/82)。男女性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P0.05)。高龄患者(≥60岁)多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复检组患者,脑神经症状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枢性面瘫和舌瘫显著高于对照组。复检阳性患者神经性梅毒比例高于复检阴性患者(30.8%vs5.7%,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梅毒TPPA复检阳性患者以高龄、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2.
活性氧与内质网应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加工蛋白质和贮存Ca2+的主要场所,对应激极为敏感,其功能紊乱时出现错误折叠与未折叠蛋白在腔内聚集以及Ca2+平衡紊乱的状态,称为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促进了ROS的产生和凋亡诱导因子的激活,致使细胞凋亡的同时又加剧了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研究发现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的改变在ERS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推测ROS可能是ERS介导的凋亡通路的上游信号分子,该文就ROS与ERS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76例老年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2组,A组(38例)在吸氧、抗凝血、扩血管、脑保护剂基础上使用小剂量甘露醇治疗,B组(38例)使用大剂量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病例;A组治疗后ESS评分(61.8±14.2)分,总有效率57.9%,B组治疗后ESS评分(62.4±14.6)分,总有效率6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13.2%、15.8%、2.6%和23.7%,B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心衰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39.5%、44.7%、18.4%和55.3%,A组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治疗老年急性大面积梗塞的疗效与大剂量相当,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的稳定性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抽取的方式,将这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不稳定性斑块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较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5).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更加趋于稳定,抑制血小板活化.长时间药物治疗后,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74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组(N=385)与联合组(N=389),药物组单纯接受耳石症药物治疗,包括倍他司汀、西比灵胶囊及银杏叶制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Epley与Barbecue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1个月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随访发现有效率为93.2%与93.7%,明显高于药物组87.3%与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药物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耳石症复发率为8.4%,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采用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神经性头痛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主诉神经性头痛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分析患者疼痛、焦虑、抑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抑郁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女性、病程≥6个月、年龄≥40岁焦虑、抑郁、疼痛评分均明显高于男性、病程<6个月、年龄<40岁,抑郁焦虑程度会随着病程和年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性头痛和抑郁焦虑密切相关,在治疗神经性头痛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对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视,对产生抑郁焦虑的患者建议采取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EP1-40联合VEGF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NEP1-40组及治疗组(NEP1-40联合VEGF治疗),每组25只。4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均注射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在此基础上NEP1-40组注射NEP1-402.5μl/g,治疗组注射NEP1-40 2.5μl/g+VEGF 2.5μl/g;所有大鼠连续注射7 d。比较4组大鼠脑缺血区MVD计数、GAP-43阳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情况、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大鼠脑缺血区MVD计数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鼠GAP-43阳性细胞数及VEGF表达情况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NEP1-40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NEP1-40联合VEGF可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情况,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虎杖不同提取物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虎杖不同提取物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寒冷刺激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虎杖不同提取物,观察用药后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虎杖水提取物能够降低大鼠的全血黏度,改善红细胞变形性,降低Fib浓度;而醇提取物能够降低血浆粘度,改善血沉沉降速率。结论:表明虎杖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而水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白藜芦醇苷可能是降低血液黏度的主要成分,这个结论与文献[1]的报道基本一致。但白藜芦醇苷以外成分可能也具有降低血液黏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特点和患者性别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神经梅毒患者。结果 31例神经梅毒患者包括男17例,女14例。患者初次起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16例(51.6%)、头痛4例(12.9%),头晕2例(6.5%)、癫痫3例(9.7%)、视力下降2例(6.5%)和精神症状4例(12.9%)。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正常5例(16.1%)、脑萎缩3例(9.7%)、脑梗塞11例(35.5%)、脑白质病变8例(25.8%)、脑膜炎3例(9.7%)和脑积水1例(3.2%)。根据性别分成男性与女性两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年龄、补体C3、补体C4、尿酸、血白细胞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96.8%(30/31)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男性(94.1%)与女性(100%)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没有特异性,诊断应注意与其它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同时,我们亦发现男女性别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免疫等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