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从细胞水平探讨灯盏生脉胶囊(DZSM)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OGD/R )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出生24 h内SD大鼠的皮质神经元原代培养7 d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高剂量DZSM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预处理及造模,其他各组在OGD/R前分别采用0.9%氯化钠溶液、正常大鼠血清、低剂量DZSM含药血清、高剂量DZSM含药血清预处理,在OGD/R后24.0 h用光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采用X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量,并观察OGD/R后0.5、6.0、12.0、24.0 h Cx43表达变化。结果OGD/R后24.0 h,OGD模型组神经元呈现损伤特征,细胞存活率〔(54.6±6.4)%〕较空白对照组(100.0%)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48.6±4.6)%与(8.8±1.0)%〕(P<0.05);OGD/R模型组Cx43在OGD/R后0.5 h表达量升高,并持续整个观察过程(P<0.05)。低、高剂量DZSM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元损伤,较OGD模型组减轻;低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69.6±7.7)%,高剂量DZSM细胞存活率为(76.1±8.8)%,均较OGD模型组细胞存活率高(P<0.05);低剂量DZSM组细胞凋亡率为(25.0±5.9)%,高剂量DZSM组为(18.2±4.9)%,与OGD模型组〔(48.6±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模型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低剂量DZSM组和高剂量DZSM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72.8±6.9)、(63.1±6.6)、 (21.1±3.2)、(24.4±3.8),低、高剂量DZSM组与OGD模型组相比,Cx43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 DZSM含药血清可抑制OGD/R模型神经元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x4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和残存神经元内路易体(LB)形成。部分PD患者在疾病进展中并发痴呆表现,称帕金森病痴呆(PDD)和路易体痴呆(DLB)都具synuclein蛋白此特征性病理改变,两者在认知、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上很相似,在病理学、临床表现上有很大重叠。本文就PDD与DLB、阿尔茨海默病(AD)、PD的鉴别及联系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灵芝提取物(GLE)对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损伤模型的影响,在细胞水平探讨GLE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新生SD大鼠的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至第7 d,用GLE预处理神经元OGD/R模型。选取OGD/R后的0 h、3 h、6 h、12 h、24 h、48 h和72 h作为观察点,观察GLE干预后对各个时点的细胞形态学、细胞毒作用、细胞线粒体活性、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GLE(0.1、1、10 mg/L)能明显减少神经元LDH的释放,提高线粒体活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了GLE能抑制神经元OGD/R损伤导致的凋亡,这种作用甚至能持续至OGD/R后的72 h。GLE(0.1、1、10 mg/L)下调caspase-3、caspase-8蛋白的表达,GLE (10 mg/L)还能下调caspase-9蛋白表达。结论: GLE对OGD/R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有效防治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a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2005年北京、上海和西安的29454位居民6年随访发现65岁以上中国人的PD患病率为1.7%,接近世界水平[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对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及其溶剂对照组,利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多巴胺神经元存活率、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免疫荧光强度测定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Western blotting测定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表达量。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MPP+黑质内注射可使模型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增高,DA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雷公藤内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较模型组低(P0.01),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模型组多(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雷公藤内酯组CX3CR1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雷公藤内酯对MPP+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关,抑制CX3CR1可能是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与辅酶Q10(Co Q10)联合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PD)模型鼠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将制作成功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雷公藤内酯组、Co Q10组和联合给药组。对比各组行为学、TH、OX-42免疫荧光、Western blot结果、线粒体酶复合体I(Complex I)活性。结果:雷公藤内酯与Co Q10均可部分减轻MPP+诱导的PD模型鼠行为学缺陷,联合给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TH阳性神经元数量联合给药组比雷公藤内酯组(P<0.01)及Co Q10组(P<0.01)显著增多。雷公藤内酯组及联合给药组CX3CR1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低(P<0.01)。Co Q10组及联合给药组可使Complex I的活性增高(P<0.01)。结论:CX3CR1抑制剂与线粒体Complex I增强剂联合给药较单一给药对MPP+PD大鼠模型具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野黄芩苷对Caco-2细胞中P-糖蛋白(P-gp)表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野黄芩苷(25,50及100μmol·L-1)与Caco-2细胞共孵育24 h,48 h及72 h后,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野黄芩苷对Caco-2细胞中P-gp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罗丹明123转运试验,测定罗丹明123在Caco-2细胞内的累积量变化,以考察野黄芩苷对P-gp活性的影响。结果:野黄芩苷对Caco-2细胞中P-gp蛋白表达具有诱导作用,孵育24 h后,野黄芩苷(25,50及100μmol·L-1)对P-gp蛋白的上调倍数分别为2.34,2.65,2.00;孵育48 h后,野黄芩苷上调P-gp蛋白表达2.70,4.66,3.13倍;孵育72 h后,野黄芩苷(25,50及100μmol·L-1)对P-gp蛋白的上调倍数分别为2.82,2.62,1.84。野黄芩苷上调Caco-2细胞中P-gp蛋白表达的同时增加P-gp外排泵活性,孵育24 h后,野黄芩苷(25,50及100μmol·L-1)降低胞内罗丹明123累积量至70.6%,66.6%,76.6%;孵育48 h后,胞内罗丹明123累积量降低至55.6%,37.5%,65.2%;孵育72 h后,胞内罗丹明123累积量降低至45.5%,53.9%,60.3%。结论:野黄芩苷诱导Caco-2细胞中P-gp的蛋白表达,并能增加P-gp外排泵活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6例。对照组患者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两组均治疗6个月。随访至发病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血管事件发生率、mRS评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1、3、6个月时病死率及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对照组与治疗组病死率〔5.09%(11/216)与3.24%(7/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对照组血管事件发生率〔10.19%(22/216)〕较治疗组〔4.63%(10/216)〕升高(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mRS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19,P=0.034)。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TC、T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TC、TG、LDL-C水平随访12个月时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西药二级预防措施较单纯西药治疗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mRS评级,调节血脂,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辅酶Q10(CoQ10)在不同给药时间窗干预1-甲基-4-苯基吡啶(MPP+)-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清洁级标准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体质量250~280 g。采用MPP+黑质内注射建立PD大鼠模型。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每组12只。比较4组大鼠行为学(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前肢跨步运动试验、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情况,测定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免疫荧光强度、多巴胺(DA)神经元存活率、线粒体酶复合体Ⅰ(Complex Ⅰ)的活性。结果 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试验转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22.299,P<0.01;F时间=132.494,P<0.01;F组间=99.994,P<0.01);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前肢跨步运动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10.622,P<0.01;F时间=107.880,P<0.01;F组间=45.621,P<0.01);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触须引发不对称放置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8.281,P<0.05;F时间=120.000,P<0.01;F组间=40.200,P<0.01)。4组大鼠OX-42免疫荧光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60,P<0.01);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OX-42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假手术组(P<0.01)。4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757,P<0.01);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DA神经元存活率高于模型组(q=9.136,P<0.01)。假手术组、模型组、CoQ10预防性给药组、Co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的Complex Ⅰ活性分别为(174.3±27.2)、(93.5±17.0)、(151.3±21.9)、(116.2±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95,P<0.01);CoQ10预防性给药组大鼠Complex Ⅰ活性高于模型组(q=6.507,P<0.01);CoQ10治疗性给药组大鼠与模型组Complex Ⅰ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550,P>0.05)。结论 CoQ10预防性给药对MPP+-PD模型大鼠黑质致密部DA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Complex Ⅰ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