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林  尹瑞兴  吴东峰 《重庆医学》2015,(24):3341-3344
目的:分析 NPC1L1基因1735 C>G 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409例汉族人群进行 NPC1L1基因多态性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血脂水平、BMI 的差异。结果CC,CG,GG 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9.40%、46.00%、14.60%;等位基因 C 和 G 频率分别为62.35%和37.65%。3种基因型组间的 LDL-C、ApoB 水平和 BMI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 等位基因携带者(GC/GG 基因型)较 CC 型有更高的 LDL-C、ApoB 水平(P <0.05)。血脂谱和 BMI 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结论NPC1L1基因1735 C>G 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和 BMI 相关,G 等位基因可能是高 LDL-C 水平和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162例,Hcy15 mmol/L)和非H型高血压组(81例,Hcy≤15 mmol/L)。根据患者Hcy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类型,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易损斑块组(HHT+易损组,36例)、H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HHT+稳定组,126例)、非H型高血压+易损斑块组(HT+易损组,5例)、非H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HT+稳定组,76例)。对H型和非H型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四组(HHT+易损组、HHT+稳定组、HT+易损组、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分析;对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Hcy水平与T细胞亚群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HT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22.2%)显著高于HT组患者(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T+易损组患者的Hcy水平、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3~+CD4~+/CD3~+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其余三组,CD3~+CD8~+ 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CD3~+T细胞比例、CD3~+CD4~+T细胞比例、CD3~+CD4~+/CD3~+CD8~+比值均显著高于HT+易损组及HT+稳定组,CD3~+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T+易损组及HT+稳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易损组、HT+稳定组患者的Hcy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Hcy浓度水平与其CD3~+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97,P0.05),与CD3~+CD8~+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411,P0.05),与CD3~+CD4~+/CD3~+CD8~+比值呈正相关(r=0.465,P0.001)。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较高,随着Hcy浓度升高,CD4~+T细胞比例升高,CD8~+T细胞比例下降,CD3~+CD4~+/CD3~+CD8~+比值增高,免疫紊乱趋向严重,有可能会促进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接触压力标测技术与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非压力感应标测技术,观察组采用接触压力标测技术,比较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的左房建模时间、消融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0.62±2.61、88.70±15.41、147.23±21.83、44.82土8.67 min,长于观察组对应数值8.53±2.15、79.32±14.16、135.17±19.50、38.30土7.55 min (P<0.05),对照组的X线曝光量为466.43±62.50 mGy,高于观察组的X线曝光量430.55±57.32 mGy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0.00 %(27/30)、73.33 %(22/30)和53.33 %(16/30),观察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3.33 %(28/30)、86.67 %(26/30)和83.33 %(25/30),对照组和观察组3个月和6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触压力标测技术可帮助术者更好地掌控导管与心肌组织之间的贴靠力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量,也可提高术后长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舟  邓金龙  吴东峰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21):2620-2625
背景 既往研究显示ACAT-1 rs1044925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相关,并且与血脂水平有关。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CAT-1 rs1044925 S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以及rs1044925 SNP与ACS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调脂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确诊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1例作为ACS组(男67例,女44例);患者均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晚;同时服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并在经PCI后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20 mg/晚。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健康人群,共338例(男170例,女168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ACAT-1 rs1044925 SNP进行基因分型,检测ACS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血脂水平,随访检测ACS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1年后血脂参数。结果 ACS组和对照组受检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间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男性组27例,女性组19例.所有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不同性别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男性及女性的二尖瓣最大舒张期血流A峰速度较前下降,E峰速度/A速峰度比值(E/A)较前上升(P<0.05),但性别对A峰速度及E/A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无影响(P>0.05);性别对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左室内径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有影响(P<0.05),其中男性患者治疗后的LVEF呈上升趋势而LVMI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患者则相反.结论 氨氯地平对心脏结构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其对男性的保护作用可能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氨氯地平与培哚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 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氨氯地平组46例和培哚普利组50例,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肾功能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1年后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24h动态收缩压、24h动态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治疗1年后两组颈动脉IMT、尿β2-微球蛋白(3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两组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二尖瓣最大舒张期血流A峰速度(PAY)明显降低、E峰速度(PEV)/PAV明显升高(P<0.05),且氨氯地平组PAV下降幅度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氨氯地平组尿32MG、尿mALB、血肌酐及PEV/PAV治疗前后差值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或24h动态收缩压)治疗前后差值呈正相关性(P<0.05),而在培哚普利组中无相关性(P>0.05).培哚普利组中y-谷氨酰转肽酶(γ-GT)≥25 U/L亚组尿β2MG、尿mALB治疗前后差值与收缩压治疗前后差值均呈正相关性(P<0.05),而在y-GT<25 U/L亚组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氨氯地平对心脏舒张功能的保护优于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对肾功能和心脏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依赖降压效果,培哚普利对肾功能和心脏舒张功能的保护可能与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基因多态性与广西汉族人群冠心病(CHD)及缺血性脑卒中(IS)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134例,根据诊断分为CHD组565例、IS组569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54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ABCA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066715和rs2740483的基因分型,探讨其与CHD及IS易感的相关性。结果 3组rs2066715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SNP与CHD及IS的易感无相关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CHD组和IS组rs2740483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该SNP与CHD及IS的易感有相关性(P<0.05)。结论 ABCA1rs2740483与广西汉族CHD和IS易感相关,携带野生型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更高的罹患风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96例(LEAD组)以及下肢动脉正常的其他疾病患者10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LEA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LEAD组患者的Hcy、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4+/CD3+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D3+CD8+T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LEA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血CD3+、CD3+CD4+以及CD3+CD4+/CD3+CD8+呈正相关(r=0.356,0.568,P均0.01),与血CD3+CD4+/CD3+CD8+呈正相关(r=0.526,P0.01)。结论 LEAD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其CD4+T细胞异常与LEAD的发病有关,Hcy可通过影响CD4+细胞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Smart Touch压力导管与普通冷盐水灌注Navistar导管进行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房颤患者,根据患者的自愿选择,分为对照组(采用Navista导管)和试验组(采用Smart Touch压力导管)各49例。两组均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双侧肺静脉隔离。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左房建模时间、射频消融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左房建模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试验组X线曝光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两组均未出现心脏压塞等导管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时,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半年、1年,试验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 Smart Touch压力感应导管能减少手术X线曝光时间,降低手术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