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6篇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本院急诊科就诊的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60例,其中2017年5月—2018年5月降温急救护理实施前收治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2018年6月—2019年6月降温急救护理实施后收治的30例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康复指标、护理满意度及惊厥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两组体温恢复时间(27.33±5.32)h、惊厥控制时间(4.37±1.07)d、住院时间(5.98±1.57)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护理满意度(93.33%)比对照组(7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3.33%)比对照组(26.67%)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温综合护理可缩短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症状恢复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惊厥复发风险,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作为参与出血与止血、损伤反应和免疫调节等众多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血液组成成分,其存活、能量代谢、活化和凋亡均受到Ca^(2+)和线粒体的调控。Ca^(2+)通道与Ca^(2+)传感器等多个方面共同调控血小板胞内Ca^(2+)的存储、释放及其稳态,从而影响血小板活化与聚集等功能。线粒体作为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对于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与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Ca^(2+)运输对于血小板的功能具有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Ca^(2+)及线粒体对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相关血栓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脑CT运用于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100例脑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过颅脑CT检查,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颅脑CT影像结果,对比不同出血部位死亡率、不同出血量死亡率、不同时期CT表现。结果不同出血部位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30 ml与出血量≤10 ml及出血量10~30 ml死亡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10 ml与出血量10~30 ml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入院一周与入院两周后颅脑CT检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结论颅脑CT运用于脑出血诊断过程,不仅可以对出血情况作出准确诊断,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策略来探究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抗血小板药物的靶点,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急性肺损伤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用Cytoscape软件中CytoHubba和MCODE插件,筛选出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核心靶点和高度连接的靶点簇,使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基因富集分析,最后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总共筛选出20个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核心靶点,其中度值排名前3位的核心靶点是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抗血小板药物可能通过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信号通路、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PD-L1)信号通路、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来发挥治疗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与核心靶...  相似文献   
5.
母光妍  向倩  周颖  崔一民 《中国药房》2014,(12):1108-1112
目的:为提高华法林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3年1-6月我院住院患者服用华法林的情况,分析使用华法林的患者的疾病状态及合并用药对华法林作用的影响。结果:2013年1-6月,我院住院患者中共有179例服用华法林,分布于全院13个科室、24个病房;应用华法林的适应证共14项;本调查中涉及的可能与华法林存在相互作用的合并用药共56种。结论:华法林广泛应用于我院多个科室的住院病房,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合用多种药物。临床在应用华法林时需要综合患者疾病和用药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情况,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华法林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基因型检测的药学干预对住院患者应用华法林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并根据细胞色素P450(CYP)2C9*2、CYP2C9*3、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KORC1)G-1639A基因型检测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患者(试验组)和2012年6至12月应用华法林但未进行基因型检测患者(对照组)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服用华法林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曾出现≥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和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对试验组患者分析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与临床药师给予的华法林建议剂量的相关性,并分析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102例,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14-88岁,平均(63±16)岁。对照组140例,男性89例,女性51例,年龄21-85岁,平均(64±13)岁。原发疾病包括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肾静脉血栓等。2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6.7±8.4)d比(12.6±6.0)d,(13.2±8.2)d比(9.9±6.1)d,均P&lt;0.001]。2组中INR≥3.0者占比、华法林相关出血发生率、出院时I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携带CYP2C9*1/*3者(7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携带CYP2C9*1/*1者(95例)[(1.79±0.57)mg/d比(3.12±1.13)mg/d,P=0.003];携带VKORC1-1639 GG者(1例)和VKORC1-1639GA者(20例)出院时华法林剂量均高于携带VKORC1-1639AA者(81例)[6.00、(3.55±1.63)mg/d 比(2.87±0.92) mg/d,P=0.002]。试验组INR≥3.0者住院时间和服用华法林时间均多于INR&lt;3.0者[(24.7±10.9)d比(15.2±6.9)d,(21.8±10.9)d比(11.6±6.4)d,均P&lt;0.001],出院时华法林剂量低于INR&lt;3.0者[(2.50±1.02)mg/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注射胡黄连总苷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剂量递增设计.采用单剂量、多剂量给药的方法,观察用药后生命体征、心电图和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结果:32饲受试者全部完成单剂量试验,18例受试者完成多剂量试验,均可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中除多剂量120mg组出现1例程度轻微的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未报告其他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注射用胡黄连总苷单剂量30~300 mg和多剂量120~240 mg剂量范围内,对中国健康受试者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8.
跌倒是老年人因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 导致老年人高跌倒风险的因素众多且复杂, 增加跌倒风险的药物(fall-risk increasing drugs, FRIDs)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FRIDs主要包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导致低钠血症和低血糖的药物、易导致晕厥的药物以及多重用药。目前, 跌倒风险评估工具与干预措施多关注于非药物管理, 针对药源性跌倒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基于FRIDs的药师干预和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预警与管理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 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减少跌倒所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CYP3A5家族基因在肝含量占CYP3A总量一半以上,是许多药物代谢的酶。常见的免疫抑制药他克莫司是一种选择性抑制钙调磷酸酶,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排异治疗,经CYP3A5同工酶进行代谢。CYP3A5基因突变使酶失活,导致他克莫司不能正常代谢而在体内积聚,产生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由于产生充分免疫抑制效果的水平和产生毒性的水平差距很小,他克莫司使用时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但是他克莫司的目标浓度因治疗的疾病而异,且操作复杂,初始用药剂量难以准确判定,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了困扰。基因型检测可以辅助指导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在最大程度保证药物疗效的同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综述了基于CYP3A5基因多态性的他克莫司个体化药物治疗现状,为抗排异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早在1863年,Rudolf Virehow就已发现在肿瘤组织中有白细胞存在,并最早提出“肿瘤组织周围炎症反应引起炎细胞浸润和肿瘤发生之间有着一定联系”的观点[1]。现今,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和肿瘤之间的确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免疫监视功能,对癌变细胞具有识别清除作用,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是机体对抗肿瘤的有效武器。故而有学者提出术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 ,NLR),并研究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近年来,NLR与肿瘤的关系更是备受关注。大量数据显示,相当部分的肿瘤患者NLR与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等预后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众多的恶性肿瘤,如膀胱癌,尿路上皮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2-3]。一方面,有研究发现,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交感神经兴奋能引起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增多[4],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s, L)减少,副交感神经兴奋能使L增多[5]。也正因为自主神经系统在免疫系统方面有着一定影响,所以自主神经系统在肿瘤预后方面有着一定作用[6],故本文就肿瘤患者NLR对肿瘤预后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影响及自主神经和肿瘤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