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多体素频谱技术在早期海马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单侧颞叶癫痫患者行常规MR及双侧海马区多体素频谱检查,测量双侧海马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肌酸的信号强度,分析双侧海马区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 1常规MR检查示4例单侧海马萎缩,4例诊断侧别不一致,20例海马形态学未见改变;2患侧NAA、NAA/Cho、NAA/Cr、NAA/(Cho+Cr)值较对侧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体素磁共振频谱技术能够早期发现海马硬化,进而可对癫痫灶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对胼胝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7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胼胝体病变患者,其中胼胝体淋巴瘤2例、胼胝体变性4例、胼胝体胶质瘤3例、胼胝体梗死7例、胼胝体多发性硬化1例,研究其病灶MRS特点.结果 2例胼胝体淋巴瘤病灶胆碱(Cho)峰明显升高,肌酸(Cr)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并出现高耸的脂质(Lip)峰;4例胼胝体变性患者中2例示Cho/Cr升高,NAA/Cr下降,1例示正常,1例探测到倒置的乳酸(Lac)峰;3例胼胝体胶质瘤病灶NAA峰下降或消失、Cho峰不同程度升高;7例胼胝体梗死均出现明显倒置的Lac峰,NAA不同程度下降;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活动期病灶强化且Cho峰升高,NAA峰降低,并出现倒置的Lac峰,非活动期病灶不强化且MRS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多体素1H-MRS对胼胝体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评估以及分析生物学因子的变化能否预测化疗疗效。方法 对3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NAC前后均行DCE-MRI检查,病灶NAC前后均进行病理学检测。分析化疗前后病灶的形态、边缘、是否肿块型、增强特征及最大直径缩小率;NAC后根据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最大直径缩小率的差异。分析NAC前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 ( cell value-added nuclear antigen, 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NAC前后乳腺癌病变的形态、增强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NAC前后TIC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NAC患者,有效组23例,无效组10例,有效组病灶最大直径缩小率(61.31±20.13)%,无效组(17.06±10.21)%,两组最大直径缩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NAC前后ER、PR、Her-2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3.0 T DCE-MRI可以监测乳腺癌NAC治疗过程中肿瘤大小、形态和增强特征的变化,可用于术前评估NAC后病变的残留情况,并结合生物学因子的变化,预测NAC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胆总管恶性梗阻性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之后进行MPR、CPR、MIP及MinIP等重建,对病变作出病因诊断,结合病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38例胆总管梗阻患者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94.7%(36/38);CT平扫横轴位图像显示病变能力与横轴位图像加重建图像相比无明显差异;三期增强扫描横轴位加重建图像显示病变能力明显高于增强扫描横轴位图像。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为胆总管恶性梗阻性病变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将利用成熟的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为基础,对横向教学与纵向教学在医学影像学见习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最大斜率法数学模型,探讨降低时间分辨率对灌注图像质量及参数的影响.方法:对36例具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的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选择1帧/1.5s和1帧/3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处理,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视觉评价,然后对同一病例选取相同的感兴趣区域进行灌注参数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降低时间分辨率对灌注图像的视觉评分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病灶检出.②各灌注参数绝对值随时间分辨率的降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参数相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时间分辨率不影响缺血病灶的检出,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若对灌注参数值进行研究,建议使用较高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泌尿系统常见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CT尿路成像(CTU)资料.所有患者行DSCT常规平扫、肾皮质期常规增强扫描、肾实质期双能增强扫描和排泄期常规扫描.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肾实质期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病灶的CT值、噪声及辐射剂量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均≥3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虚拟平扫图像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P<0.05);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对肾癌、肾盂癌和输尿管癌的检出率相同(分别为92%,1oo%,100<),对膀胱癌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平扫(分别为95%、82%,P<0.05);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图像上病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总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低于常规平扫(P<0.05),分别降低了29.48%、26.08%.结论 DSCT肾实质期虚拟平扫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并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有望取代常规平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毫安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孤立性肺结节复查(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患者孤立性肺结节病灶定期3个月随访,分别行低毫安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低剂量扫描及常规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模式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并记录患者检查接受辐射剂量,进行相应统计学比较。结果 低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低于常规组,图像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均可敏感发现孤立性肺结节。低剂量扫描与标准扫描在对病灶大小显示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扫描与标准扫描在CTDIvol、DL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毫安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不影响对孤立性肺结节病灶的检出及显示,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