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对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10例误诊为咽结合膜热,5例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误诊为猩红热,1例误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8例拟诊为川崎病。25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误诊患儿中临床症状、体征可有多变性,体征非持续性。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均升高。心脏彩超2例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经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25例患儿预后良好,随诊1年无冠状动脉异常发现。结论对于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等明显升高,结合多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性。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无创通气模式持续气道正压(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严重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均合并酸中毒(pH〈7.35),随机分为3组,即常规吸氧组,CPAP组(10cmH2O)和BiPAP组(IPAP=15cmH2O,EPAP=5H2O)。后两者采用伟康医疗公司的S/T30型呼吸机通气。以院内2小时抢救成功率和幸存出院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抢救成功率(2小时治疗结束时呼吸频率〈23次/min,SaO2〉90%,动脉血pH〉7.35,酸中毒恢复):对照组3例(15%),CPAP组7例(35%),BiPAP组9例(45%),P=0.116;幸存出院:对照组14例(70%),CPAP组20例(100%),BiPAP组15例(75%),P=0.029(采用Fisher's检验)。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合并酸中毒者,采用CPAP治疗幸存出院率更高,而不是BiPAP和常规吸氧组。院内生存率与早期生理变化间无相关。早期实施无创通气,使插管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典型川崎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对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10例误诊为咽结合膜热,5例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误诊为猩红热,1例误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8例拟诊为川崎病。25例患儿均有持续发热,误诊患儿中临床症状、体征可有多变性,体征非持续性。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均升高。心脏彩超2例出现冠状动脉改变。经使用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25例患儿预后良好,随诊1年无冠状动脉异常发现。结论对于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等明显升高,结合多变的临床症状、体征,应警惕川崎病的可能性。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是川崎病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玉美  李培军 《中外医疗》2011,30(25):36-36
目的探索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治愈。方法通过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原菌明确之后,采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全身综合治疗,治愈率很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疾病类别构成特征,为结核病临床诊疗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6 099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同年龄、性别肺结核可疑者按活动性肺结核、陈旧性肺结核和非结核性肺部疾病等3类临床诊断结果描述其百分构成,并观察年间变化趋势.结果 6 099例肺结核可疑者中活动性肺结核、陈旧性肺结核和非结核性肺部疾病的百分构成分别为58.34%、7.85%和33.81%,其中男性分别为60.62%、7.79%、31.58%,女性分别为54.32%、7.96%、37.72%;15岁以下年龄组中上述三类疾病的百分构成分别为34.62%、0和65.38%,15岁以上各年龄组(5岁为一年龄组)则分别为41.69%~77.72%(58.34%)、1.10%~ 13.03%(7.85%)和20.10%~45.77%(33.81%),随着年龄的增加,活动性肺结核和非结核性肺部疾病的百分构成分别呈逐步递降与递增趋势;2010-2015年各年间无规律性变化趋势.结论 性别不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疾病类别构成产生影响,但不同年龄人群则具有不同的疾病类别构成,对老年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应加强鉴别诊断工作.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饮食问题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循证的方法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饮食问题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糖尿病并存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方法确定护理问题为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饮食问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肺结核、糖尿病、营养、健康教育、饮食”为关键词,1992年1月-2004年6月的文献中检索到符合要求、设计合理的文献共26篇。评价者对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及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试验干预措施的差异,当资料允许时计算出合并结果。26篇文献中,评价为1级证据8篇,2级2篇,3级4篇,4级10篇,5级2篇。结果根据系统评价的结果,认为:(1)两病并存应适当放宽饮食限制;(2)首选优质蛋白、含糖量低、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蔬果及乳类食品;(3)禁止食用或限制食用对结核病并存糖尿病病情及治疗有负面影响的食物;(4)对自控能力差或饮食习惯不良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进行循环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循证护理过程中,注意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实施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95%患者饮食控制理想,87%胸片显示病灶吸收,62%血糖控制好,营养不良患者从38例减少至5例,治愈率为94%。结论通过引入循证证据对结核病并存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提供指导,疗效明显提高,循证护理是整体护理的深化,在人力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应大力推广循证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H37Rv全基因组序列图[1],标志着结核病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双向电泳、生物质谱和生物信息学为核心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开启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之门.蛋白质作为生物生命活动的直接体现者,必将体现于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为探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新型标志物,笔者进行了结核病血清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获益匪浅,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又称蕈样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是原发于皮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有人亦将其与Se'zary综合征合称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24岁。因左小腿巨大复发性肿块二个月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四肢及胸背部散在红斑鳞屑性斑片,边缘清楚,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瘙痒。后又发现左小腿前内侧皮下聚集成“白果”大小结节,呈棕褐色。曾在外院按一般肿瘤切除,术后三个月以小腿复发肿块要求治疗。检查:四肢胸背部散在分布棕红色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护理人群对其护理工作环境的认知情况,为改进医院护理管理和快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于2020年7月9日至7月22日期间统计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5岁、25~30岁、>30~35岁、>35~40岁、>40~45岁、>45~50岁以及>50岁7个年龄段护士人群(249人)对护理工作环境量表(PES-NWI)5个维度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调查结果,进行横断面研究,比较5个维度的Likert 4级分类的构成和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F检验。结果 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Likert 4级计分(分别计1、2、3、4分),护士参与医院事务、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护理管理者的能力及领导方式和医护合作5个维度的4级分类百分构成在各年龄段护士人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1个条目的Likert 4级计分值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6类人群31个条目划分为217个板块,以评分≤2.5分、2.5~3.0分、>3.0分将护理工作环境分为“不良”“好”“优”3个等次,3个等次的板块数分别为18个、127个和72个,分别占8.29%、58.53%和33.18%;在18个“不好”等次板块中,13个板块来自“护士参与医院事务”维度的6个条目、5个板块来自“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维度的2个条目,其中有5个板块指向“护理人员有机会参与医院的管理决策”条目、4个板块指向“科室有充足的支持设备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护理患者”条目。结论 各年龄段护士对其工作环境的期待值不同,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予分类施策;同时,如何提高护士在医院中的地位以及加强护理支持技术应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诊断延误情况,探讨学生结核病例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在医院“统计病案”系统内以“出院时间”“职业”“主要诊断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搜寻2019—2021年因肺结核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的学生肺结核患者资料,从电子病历中获取症状出现时间、初诊时间和肺结核确诊时间,以前两者间隔为就诊时间、后两者间隔为诊断时间,≥15 d者分别为就诊延误和诊断延误,比较分析性别(男/女)、学生类别(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病例发现方式(因症就诊/转诊/因症推荐/健康体检)和症状始发月份(1—2月/3—6月/7—8月/9—12月)各人群中的两种延误情况。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 3年间学生肺结核住院患者共计723例,就诊时间0~92 d,其中406例(56.16%)存在就诊延误,就诊时间中位数为25 d(15~92 d);诊断时间1~95 d,其中503例(69.57%)存在诊断延误,诊断时间中位数为24 d(15~95 d)。经χ2检验,病例发现方式各组间就诊延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88,P˂0.001),性别、症状始发月份各组间诊断延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9,P=0.002;χ2=18.187,P˂0.001)。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比较)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学生类别、症状始发月份各组间就诊延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000,P˂0.001;χ2=12.750,P=0.005),症状始发月份各组间诊断延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87,P=0.001)。结论 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和诊断延误发生率高,延误程度与性别、学生类别、病例发现方式和症状始发月份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