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静脉血细胞因子与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的相关性,探讨细胞因子检测在辅助脑卒中后CRP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次因脑卒中于华山医院北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脑卒中病程6个月以内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发生CRPS,将患者分为CRPS组及非CRPS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索脑卒中后两组患者静脉血细胞因子(包括IL-1β、IL-2R、IL-6、IL-8、IL-10)及TNF-α的检测值及细胞因子升高率是否有差异。在CRPS组中对细胞因子是否异常与CRPS严重程度评分及NRS疼痛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1例脑卒中患者中,31例发生CRPS,170例未发生CRPS。性别、病灶性质与是否发生CRPS无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CRPS(相关系数0.253,P<0.05)。与非CRPS组相比,CRPS组IL-1β(22.6% vs.8.2%)、IL-8(9.1% vs.0.6%)及TNF-α(67.7% vs.48.2%)升高率更显著(P<0.05)。CRPS组细胞因子IL-2R、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非CRP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升高者CRPS严重程度更高(相关系数0.489,P<0.05)。IL-2R升高者NRS疼痛评分更高(相关系数0.442,P<0.05)。结论 脑卒中后静脉血细胞因子IL-1β、IL-8、TNF-α升高可能与CRPS发病相关,TNF-α升高可能与CRPS严重程度相关,IL-2R升高可能与NRS疼痛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改良强制性运动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组,每组12只。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mCIMT组在造模后7 d开始连续训练14 d,使用有弹性的的绷带将健肢绑于前胸,并在强制性转轮设备中进行患肢活动的训练,对照组大鼠不进行mCIMT训练,仅笼内自由活动。在造模后20 d内记录大鼠体质量,通过错步实验评定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在造模后18 d时处死部分大鼠,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脑运动皮层和纹状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VV)和高香草酸(HVA)〕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酰胺(Gln)、甘氨酸(Gly)、牛磺酸(Tau)、γ 氨基丁酸(GAB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脑运动皮层和纹状体组织总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蛋白和磷酸化蛋白(p-p70s6k)的表达水平。  结果  造模后21 d内,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mCIMT组大鼠在造模后17 d时错步率下降(P<0.05);造模 后18 d时,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运动皮层中单胺类神经递质5-HIVV水平增加(P<0.05),运动皮层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相对含量(与Glu之比)除ASP/Glu降低(P<0.05)外,其余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包括Gln、Gly、Tau、GABA与Glu之比均增加(P<0.05或 P<0.01)。与对照组比较,mCIMT组大鼠运动皮层中p-p70s6k表达减少(P<0.05)。而对照组与mCIMT组大鼠纹状体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氨基酸神经递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CIMT具有一定的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脑运动皮层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和5-HIVV水平、减少p-p70s6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胺碘酮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卡维地洛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HR、LVEF指标、hs-CRP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患者治疗后HR指标、hs-CRP水平明显低于A组,LVEF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卡维地洛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心率,降低hs-CRP水平,提升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强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试验组(n=29)和对照组(n=29).试验组进行强化ADL训练,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3周和治疗结束3个月、治疗结束6月时使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进行功能评定.结果:在治疗和随访中,两组患者的上肢简化FMA、Barthel指数和ARAT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均P<0.001),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与治疗前Barthel指数差值评分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强化ADL训练可能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持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观察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针对性的平衡和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下肢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较治疗前及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观察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runnstrom下肢运动功能分期、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减重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平衡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康复治疗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情绪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22只健康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以特殊处理。术后,实验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术前、术后7d、术后22d,采用错步实验(FFT)对大鼠的前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术后7d及22d,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micro PET)对大鼠情绪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 结果实验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3±0.01)与对照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实验组、对照组大鼠错步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与术后7d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大鼠术后22d的错步率显著降低(P<0.05)。与组内术后7d比较,实验组大鼠术后22d伏隔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较高(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呈明显激活状态。术后22d,实验组情绪相关激活脑区位于右侧岛叶皮质、伏隔核及中脑腹侧背盖区。术后22d,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1.72±0.04)较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增高(P<0.05)。 结论CIMT可提高MCAO大鼠患侧前肢的运动功能,同时可能会引起其产生厌恶情绪,关注并消除CIMT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DTI纤维追踪技术,对中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优势侧上纵束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索上纵束损伤与失语症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科住院的中老年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8例为失语症组,另选年龄、性别、学历与失语症组匹配的体检健康受试者18例为对照组.对2组进行D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