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入睡期脊髓固有肌阵挛是一种以觉醒与睡眠转换期反复出现肌阵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罕见疾病[1]。病因迄今未明,可能与脊髓损伤有关,通常表现为清醒至睡眠转换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从胸、腹、颈段逐渐向头尾两侧进行扩散的肌阵挛抽动。反复肌阵挛抽动可导致入睡困难,从而导致失眠[2-3]。现将我科确诊并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病例1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糠秕孢子菌是人体皮肤的常驻菌,但亦可引起一系列糠秕孢子相关性皮肤病,如湿疹,脂溢性皮炎,糠秕孢子毛囊炎,新生儿脓疱疮等。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有关0~3m婴儿该类疾病治疗资料很少。我科应用自制硫磺乳膏治疗0~3m婴儿上述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冉琴  周永明  蒋献 《四川医学》2003,24(2):207-207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是一种少见的全身无菌性脓疱病 ,其特点为起病急 ,多形性皮疹 ,以小脓疱为主 ,伴有高热、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本病病因多与药物有关[1] 。我科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12例 ,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3~ 76(平均 36.6)岁。既往有药物过敏史 3例。本次过敏药物情况 :青霉素类 8例 ,其中青霉素G 1例 ,阿莫西林 6例 ,氨苄青霉素 1例。先锋霉素V 1例 ,平阳霉素 1例 ,安痛定 1例 ,中草药 1例。潜伏期 :最短 8小时 ,最长 12天 ,平均 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脓疱疮皮损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比较敏感株与耐药株的DNA指纹差异。方法对成都地区178例儿童脓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培养出的1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进行2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同时对162株金葡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结果从脓疱疮患儿皮损中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80株,其中金葡菌162株,占90.00%。162株金葡菌中,148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14株为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162株金葡菌进行21种抗生素体外药敏试验,敏感率前5位分别为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喹奴普汀、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耐药率前5位分别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唔唑、四环素。未发现对夫西地酸、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喹奴普汀、替考拉宁及米诺环素耐药。按DNA条带的大小和数量进行分型,共分为8种基因型,基因型Ⅲ最多占31.48%;基因型Ⅱ占26.54%;基因型Ⅵ占25.93%,这3种基因型占总数的65.43%(106/162)。148株MSSA的基因型有8种,基因型Ⅲ占33.78%,基因型Ⅵ占26.35%,基因型Ⅱ占22.30%。14株MRSA的基因型只有3种,分别为基因型Ⅱ10株(71.43%),基因型VI3株(21.43%),基因型Ⅲ1株(7.14%),以基因型Ⅱ为主。结论成都儿童脓疱疮皮损中病原菌以金葡菌为主,对米诺环素、替考拉宁及喹奴普汀等高度敏感。其RAPD指纹共分为8型,以基因型Ⅲ最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辅助治疗婴儿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98例患儿均为出生至6个月的婴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给予我院自制的氧化锌搽剂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同时给予普通婴儿牛奶奶粉喂养;治疗组51例在以上外用治疗的基础上将普通婴儿牛奶奶粉改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的低敏婴儿牛奶奶粉,分别在就诊第1天和第14天疗程结束时记录临床指征及评分并作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有效率对照组29.78%,治疗组6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辅助治疗婴儿特应性皮炎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6.
探讨空气污染细颗粒物(PM 2.5)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内质网应激影响。 方法 采集北京市区PM 2.5,制备PM 2.5干粉; 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和激发小鼠建立急性期哮喘模型。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PBS组)、哮喘模型组(OVA组)、PM 2.5对照组(PM 2.5组)及哮喘小鼠吸入PM 2.5处理组(OVA+PM 2.5组)。实验第0,7及14天致敏OVA组和OVA+PM 2.5组,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对照; 第15~21天激发,OVA+PM 2.5组激发前予PM 2.5混悬液滴鼻,PM 2.5组滴入等量PM 2.5混悬液。末次激发24 h内各组小鼠雾化吸入浓度梯度乙酰甲胆碱(Mch)进行气道高反应(AHR)检测,24 h后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并行炎性细胞的分类计数,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白介素(IL)17的含量。留取肺组织行H-E染色和PAS染色,PCR检测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Western-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磷酸化肌醇必需酶1(p-IRE1)的表达量。 结果 OVA组炎性细胞较PBS组增多(P<0.05),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OVA+PM 2.5组炎性细胞较OVA组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P<0.05)。H-E染色镜下见OVA组炎性细胞中等量浸润; OVA+PM 2.5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症评分较OVA组增高(P<0.05)。PAS染色显示OVA+PM 2.5组气道杯状细胞较OVA组明显增加(P<0.05)。OVA+PM 2.5组AHR较OVA组明显,在吸入Mch=50 mg/mL时显著增高(P<0.05)。与OVA组比较,OVA+PM 2.5组IL-17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CHOP,GRP78和p-IRE1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PBS组的各检测指标与PM 2.5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吸入PM 2.5加重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的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因子IL-17的分泌,激发内质网应激,促进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加重AH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3岁。因全身皮肤发黑、粗糙11个月,加重5个月于2001年11月15日入院。1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发黑,粗糙,增厚,伴瘙痒。半年后病情加重,面、颈、项、背、双腋下等处出现小的乳头样增生。在外单位行组织学检查诊断为黑棘皮病。2个月前行B超检查示肝、胆、胰、肾未见异常,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胃十二指肠高频彩超示腹腔内无肿块,肝、胆、胰、双肾、双肾上腺无异常。口服阿维A(具体剂量不详),外用维A酸霜治疗2个月余,病情仍继续发展。病程中患者精神、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4kg。患者3年前时有胃痛,在当地诊断为胃炎,…  相似文献   
8.
冉琴  王敏  徐海涛  蔡文玉 《四川医学》2009,30(8):1255-1256
目的探讨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8年住院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治疗方面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两组,45例予以新青霉素Ⅱ联合其他青霉素,90例予以新青霉素Ⅱ联合头孢霉素治疗,比较其触痛消失时间、红斑水疱停止发展时间、红斑消退出现脱屑时间、治疗时间、病程等情况。结果新生儿并不多见仅有占4.7%。患病集中与1—3岁占43%,〉5岁患病并不少见占16%。本组患儿中98例(65.8%)有明确的感染因素,其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免疫功能检查52例,40例(76.9%)显示IgA低下;予以新青霉素Ⅱ联合其他青霉素或头孢霉素治疗,全部治愈,但联合头孢霉素治疗在临床疗效更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球茵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并不局限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较大儿童患病也较多。加强免疫、防止和治疗感染是重要的预防措施,首选有效的治疗药物仍是新青霉素Ⅱ联合头孢霉素治疗,在抗菌素治疗疗效不佳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哺乳期女性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构成情况。方法采用胶带法粘取哺乳期女性胸前皮屑,接种于含菜子油培养基进行真菌培养、分离马拉色菌,并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方法鉴定菌种。结果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培养阳性率为58.13%,主要为糠秕马拉色菌和合轴马拉色菌。结论正常哺乳期妇女胸部皮肤马拉色菌带菌和菌种情况与既往文献对正常人的报道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冉琴  王敏 《儿科药学》2008,14(1):52-53,55
药物性皮疹是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探讨儿童药物性皮疹的年龄分布、皮疹类型、致敏药物及治疗的特点,本文对我院104例药物性皮疹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