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步长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在不同频率刺激下,记录应用步长稳心颗粒前后家兔左室游离壁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AP)各种参数的变化。结果①步长稳心颗粒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当基础周长(BCL)为1000 m s时,使用步长稳心颗粒后心内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216±15 m s延长为(243±8)m s(P<0.01),外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182±11)m s延长为(228±10)m s(P<0.01)。②步长稳心颗粒能显著缩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当BCL为1000 m s时,用药后TDR由(33±9)m s减小为(21±10)m s(P<0.01)。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使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2.
LQT2模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LQT2模型早期后除极(EAD)、跨壁折返以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动作电位及ECG同步记录技术,以IKr阻断剂d-sotalol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并与延迟整流钾电流IK阻滞剂azimilide对比,观察两者对兔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EAD、R-on-T早搏和Tdp的作用。结果d-sotalol和azimilide均显著延长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APD和QT间期;d-sotalol显著增加TDR,诱发EAD、R-on-T早搏和自发性Tdp的发生率分别为7/7,7/7和3/7;azimilide不增加TDR和不形成跨壁折返,但可诱发EAD和R-on-T早搏。结论通过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组织块LQT2模型,发现整体心室肌组织在QT延长的条件下,2相EAD是触发并引起Tdp的机制;TDR增加是产生EAD和形成折返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支架置入兔颈动脉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兔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及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方法 将国产铂-铱合金支架置入16只家兔颈动脉,术后7、14、30和90d处死动物,行苏木素伊红(HE)和Masson三色染色、c-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14d,VSMC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术后7d,中膜VSMC由收缩型变为合成型,内弹力板消失,偶见炎性细胞浸润,1例血管腔内出现不完全血栓形成。术后14d,新生内膜增生明显,主要由合成型过渡型VSMC组成。术后30d,新生内膜增生更加明显,主要为收缩型和少量过渡型VSMC及细胞外基质组成。术后90d,内弹力板恢复为弯曲的连续状,其上附着多层内皮细胞,VSMC为收缩型,术后14d透射电镜显示,合成型VSMC呈圆形或椭圆形,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非常丰富。支架置入后,兔颈动脉新生内膜中c-myc蛋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均呈阳性,正常对照血管呈阴性。结论 兔颈动脉内置入支架后,可引起VSMC中c-myc基因表达增强,其与VSMC的增殖密切相关,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食道调搏房室传导曲线两次中断诊断房室结三径路12例,占所有受检1600例患者的0.75%,其中2例自慢径路诱出室上心动过速(SVT)3例自慢径路和中径路诱出反复搏劝,结果提示房室结纵向分离不仅仅只限于双径路,三径路诱发的SVT可有不同的周长。并讨论了三径路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用维拉帕米和ATP终止2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比较两药的有效性、电生理效应和副作用。结果显示:虽然两药主要作用于房室结,但两药复律方式、电生理效应有差异;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两药效疗相似(P〉0.05),AT复律快(P〈0.05)而维拉帕米复律过过程平稳且复律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5)。  相似文献   
6.
对食管调搏房室传导曲线两次中断诊断房室结三径路12例进行分析,占所有受检1600例的0.75%。其中2例自慢径路诱出室上性心动过速(SVT),3例自慢径路和中径路诱出反复搏动。结果提示房室结纵向分离不仅仅只限于双径路;三径路诱发的SVT可有不同的周长。并讨论了三径路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40例次,共34例,27例消融成功,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例消融均成功,1例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房室结成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9例,22例旁路阻断,比较早期20例次和后期20例次和20例次消融术,结果显示早期消融术成功率低于后期,且早期手术时间和放电次数均明显大于后期消融术。作者讨论了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表明操作者的经验与成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一般群体发病率在2%左右,其发病机制有多种观点和假说,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其可能机制和治疗综述如下。1 房颤的发病机制1.1 心脏协调中心失常学说 最初认为心脏各部协调一致的活动依赖于间隔协调中心(coordinator center)的控制。协调中心功能失常导致心肌活动不协调和心脏颤  相似文献   
9.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的左心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缺血心肌左心室内、外膜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该药抗心律ar-rhythmia失常的机制。方法在急性缺血条件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microelectrode记录技术,记录用药前后家兔左室游离壁free wall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transmembrane action potential(TAP),观察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心室跨壁tanswall复极离散度repolarization dispersion(TDR)的变化。结果①左心室楔形cuneiform组织块停止灌注perfusion后,用药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停止灌注时间5 min,10 min,15 min时,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逐渐缩短,外膜缩短程度大于内膜(P<0.01)。②急性缺血情况下,用药组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小于对照组,当停止灌注5 min时,对照组的TDR为(37±12)ms,步长用药组为(30±10)ms(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使缺血情况下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是否相关及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79例冠心病患者为观察组,据冠脉积分分为狭窄程度不同的三组:轻度狭窄组24例,中度狭窄组33例,重度狭窄组22例,对照组38例。测定血清UA、TG、CHO、HDL、LDL等指标。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尿酸在年龄、性别等各亚组中与冠心病及冠脉狭窄程度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男性两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两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年龄小于55岁患者中,冠心病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同对照组间无差异(354.77±92.60umm o l/L V S 345.06±122.71umm o l/L,P>0.05);年龄大于55岁患者中,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冠脉积分为标准划分的狭窄程度不同的三组中,各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无差异。结论:①男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之间没有相关性,女性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有相关性。②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