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3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57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分析抗肿瘤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探究,为临床抗肿瘤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对采用肿瘤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归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0~60岁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高发年龄段,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系统主要是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其中氟尿嘧啶、替加氟、顺铂、奥沙利铂、足叶乙苷、紫杉醇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发生率较高。结论:抗肿瘤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发生率较大,毒副反应较大。其所致的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给药情况存在一定关系,肿瘤科临床药师应积极主动监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疗方案并合理用药,既可增加疗效也可减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合并单纯肺癌(carcinoma,Ca)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了解IPF与肺癌之间的发病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诊断明确的21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IPF-Ca)、21例IPF及21例单纯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上述3组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肺功能及生存时间进行了比较,并对IPF发生肺癌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IPF组及单纯肺癌组相比,IPF-Ca组患者的生存期最短,中位生存时间IPF组为33个月,单纯肺癌组为17个月,IPF-Ca组为12个月(P<0.05)。发病初期IPF-Ca组(52.4%)发生呼吸衰竭比例明显高于IPF组(14.3%)(P<0.05)。IPF-Ca组一氧化碳弥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on capacity,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54.9%±22.0%)明显低于IPF组(39%±19.1%)(P<0.05)。IPF患者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是高龄(OR=4.06,95%CI:1.15~14.41,P=0.030 0)和吸烟(OR=3.86,95%CI:1.00~14.89,P=0.049 5);IPF-Ca组患者的胸部CT示52.4%肺癌灶位于肺纤维灶内,47.6%位于肺纤维灶外,IPF合并肺癌的病理类型以鳞癌(47.6%)多见,其次为腺癌(38.1%)、小细胞癌(9.5%)、大细胞癌(4.8%)。结论 IPF-Ca患者确诊后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IPF及单纯肺癌患者。IPF患者发生肺癌的危险因素是高龄、吸烟,病理类型以鳞癌和腺癌多见。  相似文献   
3.
胡红 《疑难病杂志》2015,(2):111-113
<正>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患者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是有气道高反应性而且对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1972年Glauser~([1])首次报道了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国内外文献报道CVA占慢性咳嗽病因构成的14%~42%~([2~6])。CVA常被认为是哮喘的一个亚型或典型哮喘的前期,也有人称之为隐匿性哮喘~([3])。现对成人CVA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老年哮喘患者是容易被忽略的人群,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认知能力下降,并发症多等原因,经常被漏诊及误诊。目前尚无针对老年患者的哮喘诊断标准,也缺乏有效评估老年哮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证据。老年哮喘患者往往病情更重,医疗负担更大,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本文对老年哮喘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其确诊率及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3月-2012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7例NSIP住院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及治疗资料。结果女4例,男3例,平均年龄(49.1±17.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及双下肺爆裂音。胸部CT主要表现双下肺磨玻璃影、实变影及网状阴影。7例均接受肺活检,其中3例为富细胞型,3例纤维化型,1例混合型。6例接受肺功能检查均存在限制性肺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下降,3例合并小气道功能障碍。7例平均动脉血氧分压为(72.3±11.8)mmHg(1 mmHg=0.133 kPa)。6例给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随访5例,3例病理表现富细胞型激素治疗效果好,2例病理表现纤维化型激素疗效欠佳。结论 NSIP诊断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等多学科结果分析得出。激素疗效与组织病理类型相关,富细胞型效果好,纤维化型效果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及对喂养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区2个社区,将常住的0~18月龄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对抚养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共调查婴幼儿477例;抚养人的24项喂养行为中,有18项正确率低于60%,正确率最低的仅12.73%;有76.94%的抚养人近半年未参加过育儿讲座;遇到喂养问题时,抚养人主要寻求医生(65.41%)和亲戚朋友(53.67%)的帮助;63.10%的抚养人需要儿童合理营养知识。抚养人较喜欢的三种健康教育形式为:书报杂志(43.40%),面对面咨询指导(42.56%)及网站(31.24%)。结论: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有待改善,喂养知识需求高;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科学合理地养育婴幼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健康体检静脉抽血晕针58例原因,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健康体检进行静脉抽血晕针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分析健康体检静脉抽血晕针58例原因,并探讨护理措施。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出现静脉抽血晕针的原因分为4类:心理因素(57.89%),机体状态(36.84%),环境因素(31.58%),工作人员因素(19.30%)。结论应根据出现晕针的各方面原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尽量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PB)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人种特异性疾病 ,其疾病概念和治疗方法均确立于日本。随着红霉素疗法的发现和确立 ,DPB的预后有了划时代的变化。最近 ,关于DPB研究的最大进步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关于DPB的人种特异性和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 ;第二 ,关于红霉素及其它 14员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法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一、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DPB的概念和诊断标准∶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细支气管区域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特殊气道疾病 ,可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其疾病概念于 196 9年由日本的本间、山中等[1…  相似文献   
10.
目前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IPAH)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amily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FPAH)的病因不明,死亡率高,预后差。2000年Deng和Lane等发现骨形成蛋白受体2(bonemorphogeneticproteinreceptor2,BMPR2)基因突变是FPAH和IPAH的重要病因。BMPR2基因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超家族成员,TGF-β/BMPR/BMP信号传导是血管形成、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约50%~69%的FPAH和21%~26%的IPAH患者存在BMP如基因突变。此外,在服用减肥药、肺静脉闭塞和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中也发现BMP如基因突变。在正常人及小鼠的肺血管内皮细胞BMP如基因表达增强,但近年发现即使在没有BMP如基因突变的情况下,FPAH和IPAH患者肺血管内皮细胞BMP如基因表达仍低下,因此,推测BMPR2基因启动子区域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表达,从而丧失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研究结果显示,在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不但可降低肺动脉高压、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还可改善FPAH和IPAH患者对运动的耐受力、血液动力学及生存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人体BMPR2基因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辛伐他汀对BMPR2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为研究BMPR2基因缺陷与FPAH和IPAH的病因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