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的必要性。方法对首次收治的两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手术,第1组243例患者保留甲状腺后被膜,未寻找甲状旁腺;第2组260例患者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保留甲状旁腺的血供,两组患者再依据病灶情况采用3种术式,分别为术式1、2、3组,观察术后甲状旁腺的功能情况。结果在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组中,采用术式2和术式3的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较未寻找甲状旁腺组患者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尤其是甲状腺叶全部切除和单侧甲状腺叶切除加对侧甲状腺叶大部分或次全切除术中,暴露并保护甲状旁腺,可有效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PTMC患者的术前彩超及临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中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5%,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3.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7.312,P0.05)、肿瘤直径(χ~2=14.321,P0.001)、包膜受侵(χ~2=21.689,P0.001)、多灶癌(χ~2=13.086,P0.001)、中央区淋巴结阳性(χ~2=69.421,P0.001)、肿瘤位置(χ~2=19.028,P0.001)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明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58)、肿瘤直径≥7mm(OR=1.710)、包膜受侵(OR=3.337)、多灶(OR=1.778)、中央区淋巴结阳性(OR=7.504)、肿瘤位于上极(OR=4.084)是PTM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侧颈区淋巴结的转移风险随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增加(≥3枚:OR=19.957)。结论:cN0期PTMC的侧颈淋巴结转移与多个因素有关,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首次手术治疗时应考虑行患侧侧颈区淋巴结探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评价喉全切除Amatsu改良法发音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6年1月对60例喉全切除患者一期行Amatsu改良法发音重建术,评价术后发音及吞咽功能。结果:52例(86.7%)术后均获得良好的言语功能,其中吞咽功能正常51例(98.1%),另1例仅在进食流食时可见气管内少量溢液(1.9%)。结论:Amatsu改良法发音重建术能兼顾言语和吞咽功能,有效地防止误咽。  相似文献   
4.
逆转MDR-1小干扰RNA的慢病毒载体系统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构建并鉴定表达MDR-1小干扰RNA的慢病毒载体系统并检测其对于喉癌多药耐药细胞系(LSC-1/TAX)多药耐药表型的逆转效果.方法 根据MDR-1基因序列,设计3条寡聚核苷酸序列,合成互补DNA链,插入慢病毒表达质粒pLVTHM中,与pCMV-dR8.74和pMD2G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以RT-PCR、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条siRNA在人喉癌耐药细胞系(LSC-1/TAX)中的干扰效率,并采用MTT方法检测干扰前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通过酶切和测序证实慢病毒载体构建正确,产生能够表达GFP和siRNA的慢病毒颗粒,浓缩滴度为>1×108TU/ml.三条siRNA均可以感染LSC-1/TAX细胞系,其中第三条siRNA敲减效果最佳.结论 成功建立逆转MDR-1小干扰RNA的慢病毒载体系统,为逆转喉癌多药耐药表型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RNA干扰技术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糖蛋白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是临床肿瘤耐药的主要原因.RNA干扰技术可有效降低细胞中P-糖蛋白含量,为解决临床耐药难题带来了希望.本文就该方面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MIVAT)中定位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及避免神经损伤的操作技巧。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 开展 MIVAT 106例,其中8例中转为开放手术。术中以"气管、颈动脉间隙"结合"气管外侧壁中、后份"作为解剖标志定位喉返神经。结果 术中共需探测喉返神经98条,其中97条(98.98 %)喉返神经通过上述解剖标志顺利探查到,未探查到的1例为右侧非返性喉返神经;1例(1.02 %)术后出现一过性喉返神经麻痹,无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结论 MIVAT术中,"气管、颈动脉间隙"结合"气管外侧壁中、后份"是安全有效的喉返神经解剖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7.
孟昭忠  张松涛  黑虎  李闯  周斌  秦建武 《当代医师》2014,(12):1692-1694
目的 探讨舌根肿物切除的新术式,以减少舌根肿物患者术后口腔功能的丧失.方法 收集随访2005年至2013年本科采取舌骨咽腔入路切除舌根恶性肿瘤患者26例,根据需要同期行舌颈联合根治术、组织瓣转移修复术,必要时术后追加放疗,观察/评估术后并发症及口腔功能的保留/恢复情况,并统计短期的生存状况.结果 26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外形及生理功能保存良好,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和60%.结论 通过严格选择病例,舌骨咽腔入路可清晰暴露舌根、会厌、下咽及喉部,能兼顾肿瘤根治及功能保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3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检查方式及评估结果、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32例瘤体血供均来自于颈外动脉,1例患者TBO试验阳性。22例(68.8%)患者行单纯瘤体剥除,6例(18.7%)行瘤体连同包绕的颈外动脉一并切除,4例(12.5%)行瘤体及其包裹的颈总动脉分杈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脑梗死病例,颅神经麻痹4例(12.5%)。结论:DSA及TBO是颈动脉体瘤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根据脑动脉环代偿能力及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术中充分暴露、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及维持脑供血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甲状腺切术手术甲状旁腺损伤的相关因素,评价全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509例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55例,女性354例(男女之比约1∶2.28);年龄19~78岁,中位年龄55岁;弥漫性或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106例,甲状腺癌403例,二者同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者7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乳头状癌294例,滤泡癌68例,髓样癌41例;单侧癌274例,双侧癌129例;对于乳头状癌、髓样癌每例均至少合并一侧Ⅵ区淋巴组织清扫,双侧Ⅵ区淋巴组织清扫者168例;首次手术者386例,二次或多次手术补充全甲状腺切除123例。结果全组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67例(32.8%),其中出现低钙血症症状者98例(19.2%),2例(0.4%)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癌肿大小、桥本氏甲状腺炎、单侧Ⅵ区淋巴组织清扫与甲状旁腺损伤无关(χ2值分别为0.37,0.43,0.29,P值均>0.05),而二次或多次手术、双侧甲状腺癌、双侧Ⅵ区淋巴组织清扫、癌肿外侵与甲状旁腺损伤显著相关(χ2值分别为5.12,9.06,17.28,6.58,P值均<0.01)。结论全甲状腺切除是安全的手术方式,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基础上,通过术中精细化的被膜操作,可有效保护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损伤不应该成为全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羁绊。同时应高度重视甲状旁腺损伤的高危因素,术前与患者应充分沟通,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术前暂时性颈内动脉球囊阻断试验及监测颈动脉残端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预测患侧颈动脉结扎切除的可能性,评估手术风险以及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性监测并记录阻断前和阻断过程中的颈动脉残端回流压,密切观察阻断过程中患者的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方面各种表现体征,了解患者残端动脉回流压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能否顺利通过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结果:19例患者,4例阳性,15例阴性。阻断即刻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残端压降幅均值分别为(57.35±1.89)%和(38.99±12.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断过程中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残端压均值分别为(37.29±3.15)mmHg和(61.36±14.69)mmHg,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约有21.05%的患者不能耐受颈动脉球囊阻断试验,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阻断后残端回流压力小于40.44 mmHg,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阻断即刻动脉残端压降幅超过55.46%,理论上需行颈内动脉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