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3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透明细胞鲍恩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透明细胞鲍恩病.患者女,64岁.下腹部暗红色斑块、结痂伴瘙痒10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见一4 cm×5 cm不规则暗红色斑,稍高出皮面,表面有黑褐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其中可见核大浓染的细胞、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象,棘层上部细胞胞质丰富淡染透亮.诊断:透明细胞鲍恩病.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女,19岁.确诊SLE 4年,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中,半年前病情渐加重,住院后给予甲泼尼龙60 mg/d治疗第10天,突发抽搐,经及时对症治疗数小时后症状缓解.脑MRI显示对称性白质水肿,经治疗后1~2周内定期复查MRI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检测模型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L-8及瘦素的表达水平,探讨IL-8及瘦素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用博莱霉素(BLM)造模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二组:模型组小鼠每日用BLM在小鼠背部皮肤皮下注射,对照组小鼠每日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于背部相同部位皮下注射,连续4周后分别取小鼠背部皮肤及肺组织、血清。采用HE染色观察皮肤及肺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并测量两组小鼠真皮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小鼠血清IL-8及瘦素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8及瘦素在皮肤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呈典型的硬皮病病理学改变,同时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肺泡间隔增宽以及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真皮(135.60±3.71)μm较PBS对照组(84.94±1.75)μm显著增厚(P0.01)。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得硬皮病模型小鼠血清中IL-8及瘦素表达水平上升(P0.01),两者呈正相关性(r=0.84,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8及瘦素在硬皮病模型皮肤中表达阳性,且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博莱霉素反复皮下注射可诱导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硬皮病小鼠血清及皮肤组织中IL-8及瘦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呈正相关性,提示这些因子在硬皮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女,半月龄。患儿出生2小时被发现双手足鳞屑样皮疹,皮损逐渐增多。患儿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4,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IgM(+)。其母曾有梅毒感染史,RPR:1∶8。诊断:先天性梅毒。给予青霉素治疗14天后,皮疹全部消退,3个月后复查未见皮疹。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战士.因躯干、四肢发生丘疹、斑块,伴痒、痛2周人院.2周前,患者躯干、四肢发生丘疹,渐增多、增大伴疼痛,轻度瘙痒,部分皮损形成长条形或梭形斑块,四肢关节无疼痛,未给予任何治疗.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无用药史,家族中无银屑病史,无不洁性交史.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尖及其周围有成堆光滑的椭圆形小分生孢子,梗远端可见清晰的多个环痕,鉴定为棘状外瓶霉,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基因鉴定结果,确诊为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上皮瘤。经光动力学治疗10次,中途合用伊曲康唑后临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皮素-3(ET-3)对人恶性黑素瘤(MM)A375细胞上皮基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375细胞,分别设立3组:空白对照组、100 nmol/L ET-3组、100 nmol/L ET-3和100 μmol/L BQ788(内皮素受体B阻断剂)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转移,细胞爬片技术检测细胞形态变化,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上皮基质转化相关分子上皮细胞钙黏蛋白、波形蛋白及转录因子(Twist、 Slug)表达情况,使用方差分析及Scheffe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各干预条件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T-3可以促进A375细胞的转移,BQ788可阻断该效应(3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4.200 ± 0.837、9.400 ± 0.548、3.400 ± 0.894,F = 88.44,P < 0.01);ET-3 可以促进A375细胞由上皮型向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转变,促进A375上皮细胞钙黏蛋白表达下调(3组分别为0.330 ± 0.002、0.280 ± 0.007、0.420 ± 0.008,F = 329.98,P < 0.01),波形蛋白表达上调(0.830 ± 0.014、1.160 ± 0.003、0.750 ± 0.030,F = 262.94,P < 0.01),而BQ788可阻断这种效应。ET-3可以促进上皮基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Slug mRNA(F = 376.94,P < 0.01)及Twist mRNA(F = 215.62,P < 0.01)及其蛋白水平(FSlug = 288.87,P < 0.01;FTwist = 156.96,P < 0.05)上的表达上调。结论 ET-3/ETRB通过上调波形蛋白,下调上皮细胞钙黏蛋白的表达,并上调转录因子(Twist、 Slug)的表达,促进黑素瘤A375细胞上皮基质转化。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9岁.阴茎、龟头部红斑、糜烂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阴茎腹侧近系带处无明显诱因出现一直径约0.5 cm的不规则淡红色糜烂面,无瘙痒及疼痛,在外院行包皮环切术时一并切除,术后部分切口愈合不良并在切口附近出现类似红斑及糜烂,外科局部处理后无明显好转,红斑、糜烂面逐渐扩大并蔓延至龟头部,于2010年4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无其他慢性病病史,否认有外伤史及非婚性接触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