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以二水硫酸钙为原料,制备出高纯度柠檬酸化半水硫酸钙,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柠檬酸化半水硫酸钙粉沫是粉状的二水硫酸钙经特殊处理制得。根据文献对实验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评价实验。①红细胞溶解性:材料粉末制备的浸提液加入抗凝兔血内恒温水浴60min、离心取上清液,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吸光度。计算红细胞溶血率(%)=(实验组吸光度-阴性对照组吸光度)/(阳性对照组吸光度-阴性对照组吸光度)&;#215;100%、标准:≤5%为正常。②细胞毒性试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复苏、传代、培养24h后进行更换含材料浸提液的培养基继续培养、酶标仪测定1,3,5,7d吸光度。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实验组吸光度/对照组吸光度。③细胞材料表面贴附:骨髓基质干细胞细胞悬液滴在材料表面,培养3d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材料边缘细胞生长情况。乙醇固定后用环境扫描电镜镜下观察材料表面的细胞贴附情况。④热源性:自体温试验筛选合格新西兰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入材料浸提液后,定时测兔体温。标准:每只体温升高在0.6℃以下,3只体温升高总度数小于1.4℃。⑤皮肤刺激性:健康新西兰家兔脊柱两侧选点注射材料花生油及DMEM浸提液,每个点注射0.2mL。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反应。⑥致敏性:将浸提液与完全氟氏佐剂完全乳化制成相应剂型试剂,以豚鼠为观察对象,观察腹部激发部位皮肤反应。结果:①材料特性:制备材料2h固化抗压缩强度达到26MPa,初凝时间5rain,终凝时间20min。扫描电镜观察为晶体形态均一、为规则的六面体结构。②细胞粘附与生长形态: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材料周围生长.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贴附材料表面生长,呈不规则的梭形、多角形,胞体伸出伪足长短不等。③红细胞溶解实验:红细胞溶血率为0.34%,远小于阳性标准,说明材料植入体内后不会引起机体本身的溶血反应。④热源反应:家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1℃,符合医用材料的热源反应要求,说明本材料本身不具有致热源作用。⑤皮内注射:两组浸提液皮内注射后均未引起家兔实验区的红斑及水肿反应,提示材料对动物机体没有刺激性。⑥致敏实验:致敏率为0,与阴性对照没有差别,说明材料没有致敏性。⑦细胞毒性实验的检测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相对增值率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评分为0~1级,说明材料本身不具有细胞毒性。结论:生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初步显示制备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医用生物材料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临床上常用低温冷冻法来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但操作较复杂费时,并且所保存的肌腱活性较低而限制其应用。采用已筛选的玻璃化法冷冻保存鸡屈趾深肌腱,并将复温后的玻璃化肌腱进行体外检测,探索其作为肌腱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1/2005-0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来亨鸡16只,雄性,体质量2.5kg左右,随机分为2组,玻璃化组为玻璃化肌腱,新鲜肌腱组为新鲜肌腱,每组8只。②实验过程:切取来亨鸡屈趾深肌腱,置入玻璃化液内快速投入液氮保存2周制备玻璃化肌腱。③实验评估:将2组肌腱在体外进行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生物力学性能检测,并对两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与鉴定。结果:①玻璃化组肌腱的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与新鲜肌腱组相似,其细胞及细胞外结构得以良好保存。②应用碱解法测定玻璃化肌腱内的羟脯氨酸含量为69.27mg/g,与新鲜肌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玻璃化组肌腱破裂强度为165.58MPa,弹性模量1.41GPa,与新鲜肌腱组的力学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将玻璃化组肌腱进行细胞培养,细胞第8天自组织块长出,第21天后传代,培养3代后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其生物学特性与新鲜肌腱组相似。⑤将两组肌腱培养的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鉴定均为肌腱细胞。结论:玻璃化法保存的肌腱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细胞外结构及力学性能,其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无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Transplantation of allogeneic intervertebral disc can be facilitated by the cryopreserv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But the traditional cryopreservation methods always lead to the appearing of ice crystal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s which can cause cellular injury. The vitrification method that can avoid the formation of ice crystal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the cryopreservation field. However, only a few reports have assessed the vitrified cryopreserv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the toxicity of cryoprotectants to the nucleus pulposus cells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order of toxicity of five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that are used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to rabbit nucleus pulposus cells, and to select the optimal cryoprotectant for the vitrific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METHODS: We chose five most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including dimethyl sulphoxide, formamide, ethylene glycol, propylene glycol and glycerol. Then, 5 single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10 mixed agents containing any 2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and 10 mixed agents containing any 3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were formulated. Cell viability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was determined using cell counting kit-8 and fluorescein diacetate/propidium iodide method. All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combining scheme with less toxic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order of the toxicity of these five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from low to high was ethylene glycol, glycerol, formamide, dimethyl sulphoxide, and propylene glycol. The toxicity of the combined agents containing two or three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ny commonly used cryoprotectants that were used to formulate them. The toxicity of the mixed agents that contained ethylene glycol or glycero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any other mixed agents. So we can choose the mixed cryoprotectants that contain ethylene glycol and (or) glycerol for the vitrifica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总结应用外科皮瓣移植修复创伤后虎口重度挛缩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度虎口挛缩的治疗与康复。 方法 从1991年1 月至 2001 年 7 月,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18例,桡动脉鼻烟窝筋膜穿支皮瓣修复9例,示指近节背侧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8 例,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管修复8例,以物理测量评价临床疗效,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临床应用 43例,术后41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随访 6~24 个月。术后 6 个月,虎口宽度成人平均增加35 mm,儿童增加34 mm;虎口角度成人平均增加55°,儿童增加60°。 结论 应用外科皮瓣治疗均能够有效开大虎口,应根据患者年龄、损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条件、虎口畸形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屈肌腱鞘部分缺损及腱鞘损伤后直接缝合两种情况下,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屈肌腱鞘再生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以来亨鸡双侧第3足趾II区屈肌腱鞘部分切除及切开后直接缝合、趾深屈肌腱部分切断后缝合为实验模型,192只来亨鸡随机分成4组:主动活动腱鞘切除组(A1)、主动活动腱鞘缝合组(A2)、制动腱鞘切除组(C1)、制动腱鞘缝合组(C2)。术后1、2、3、4、8、12周对各组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定,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A2、C2组在1周内都发生损伤区腱鞘结构消失。但A1、A2组均在手术区域形成新生腱鞘,C1、C2组腱周都形成致密瘢痕,无腱鞘或腱鞘样结构形成。A1与A2、C1与C2组间在形态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上均无显著差异;A1与C1、A2与C2组间差异显著。结论修复腱鞘在主动活动后的病理改变分三期:术后1周腱鞘变性、碎裂、退化;术后2周早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4~8周成熟的新生腱鞘形成。术后早期主动活动促进腱鞘再生是防止粘连的关键因素,仅仅修复腱鞘不能有效防止粘连。  相似文献   
6.
玻璃化深低温保存生物组织与器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玻璃化(vitrification)是指液态转变为非晶态(玻璃态)的固化过程。其本质是液体在冷冻固化过程中,形成高度黏稠状态,其内部无晶体或仅少量结晶形成。在此状态下,由于分子的运动受到高度的束缚,物质的结构、成分可长期保持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5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3例,胸椎12例,腰椎10例.均在C型臂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X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例患者均获随访10-26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后路经关节突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及Otani评分系统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75.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30.5 mL;术中3例患者因硬膜撕裂发生脑脊液漏,给予缝合及修补后愈合。JOA评分由术前的(6.3±2.0)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的(9.2±2.8)分以及末次随访时的(9.6±3.1)分,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0%;术后随访15~32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脊柱不稳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Otanni评分获优8例,良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75%。结论后路经关节突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作为治疗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在脊髓获得充分减压的同时能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对体外培养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6例溶骨性骨转移的肺癌患者,切取转移灶进行细胞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骨转移瘤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2,4,8μg/L)的伊班膦酸钠,对照组加入同等质量分数的0.9%Na Cl,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差异及细胞对骨磨片的作用,并进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数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明显,骨磨片上骨吸收陷窝形成减慢,数量减少;实验组随时间递增和浓度梯度递减,其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各浓度组处理小细胞肺癌细胞48 h后均使Bcl-2蛋白表达FI≤1.0(即阴性表达),随着作用剂量的增加,Bcl-2蛋白表达相对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在体外,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伊班膦酸钠均能够抑制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调控Bcl-2蛋白的表达,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