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术中超声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5月至2010年12月共纳入病例85例,78例术前确诊为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声发现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序贯行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结果: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成功72例,13例因结石巨大或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  相似文献   
2.
随着E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其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已成为消化道微创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ERCP仍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我们拟通过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例,阐述ERCP的诊断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例ERCP术中操作不当导致围十二指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分析发现系粗暴操作致围十二指肠穿孔,导致消化液外泄引发腹腔内炎症反应,经保守处理避免了手术等进一步损伤。本例虽保守处理效果满意,但此类并发症应预防为主。病例患者女性,57岁,因"上腹部疼痛2 d"收住入院,疼痛性质胀痛,剧烈,持续性,影响日常工作生活,无发热、黄疸等症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明显胃肠波型,右上腹肋缘下压痛,墨菲氏征(+),无肌卫及反跳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手术感染的影响因素,探析手术全程无菌管理预防无菌手术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行无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2014年度手术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据此制定并完善手术室全程无菌管理方案,于2015年1月实施并分析效果。结果术前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参观人数(≥3人)、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植入物、手术时间、手术室空气含菌量、接台手术、手卫生不达标、侵入性操作不规范、手术器械和手术室物品清洁不达标、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室温度和湿度不适宜、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不合理等均为手术感染的影响因素( P<0.05);2015年1月至10月手术感染率明显低于2014年1月至12月(χ2=36.1912,P=0.0000)。结论手术全程无菌管理后无菌手术术后感染率明显降低,预防效果良好,可在手术室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总结胆囊切除术后或拔除“T”管术后发生胆漏9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6例。结果 1例因合并十二指肠瘘、肾衰、心肌梗死而死亡,8例治愈。结论 胆漏发生主要与炎症、解剖变异和解剖不细致或拔除“T”管有关。预防上应规范术中操作,延长常规拔除“T”管时间。治疗应视腹膜炎程度和胆汁流量大小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随着ERCP(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技术的不断提高,其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已成为消化道微创治疗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ERCP仍是临床上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我们拟通过临床上遇到的典型病例,阐述ERCP的诊断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倩竹  蒋徐维  盛春  郝余庆 《中外医疗》2014,33(4):83-83,85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胃肠手术导致中转开腹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该院胃肠道癌实施腹腔镜手术产生中转开腹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胃癌12例,直肠癌18例,左半结肠癌9例,右半结肠癌8例,小肠癌9例。对其中转开腹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中转开腹的主要因素是粘连程度、肿瘤分期、术中出血、及肿瘤分化的程度。结论腹腔镜胃肠手术造成中转开腹的重要因素是术中出血、粘连程度。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严格选取适应证,并且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和医师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中转开腹的时机,是减少并发症、降低中转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病例的诊治进行探讨,明确其病因。方法:对我院2006-01—2019-01期间收治的10例乙状结肠自发性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行乙状结肠部分切除加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术中见中下段乙状结肠单发穿孔,均不伴相应系膜发黑坏死,未合并肿瘤、息肉等其他病灶。病理提示穿孔处乙状结肠固有肌层缺如。结论:乙状结肠肌层缺如导致自发性破裂临床少见,病情凶险,且以高龄患者为主,手术为重要治疗方法,结肠造瘘术是主要术式。其病因为乙状结肠部分肠壁肌层缺如导致,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患儿,女,10岁,于1993年7月因感冒后出现头部钝痛,疼痛不放射,无明显时间性,伴鼻塞,流脓涕,发热。一个月后出现复视,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具体用药量不详,疗效不佳,于9月19日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