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发现D1S413-D1S2622区域存在高频杂合缺失现象,提示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开展筛选研究.方法 构建包含上述区域基因的基因芯片,对19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然后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采用Real-time PCR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通过检索,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发现半胱氨酸甘氨酸富集蛋白1 (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 1,CSRP1)、LMOD1 、PPP1R12B和CFHL3 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这4个基因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1基因可能是该区域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通过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也发现CSRP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 CSRP1基因可能是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选取131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其术后疼痛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出现3个月以上局部慢性疼痛不能缓解并需进一步治疗的患者8例,发生率为6.1%。结论: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熟练的手术操作、部分可吸收材料的应用、材料使用个体化等可以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孔钽颗粒对下颌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首先拔出比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待拔牙创愈合后(3个月)采用牙科种植机在下颌骨缺牙区构建颌骨骨缺损模型,随即将多孔钽颗粒(实验组,n=9)和Bio-oss骨粉(对照组,n=9)分别植入右侧和左侧下颌骨骨缺损区内.半流食喂养3个月后,双侧下颌骨行X线摄片比较2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然后采用EXAKT切磨机制取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新骨成熟情况.结果 3个月后,大体标本和X线摄片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颌骨骨缺损区内均有新骨生成;按照X线评分标准对骨形成及塑形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9.54 ±0.10) vs (8.98 ±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发现:实验组缺损区骨组织较对照组更为成熟,且包绕了大量的多孔钽颗粒,其相互交联呈网状;虽然对照组(Bio-oss骨粉颗粒)周围有较成熟的骨组织包绕,但颗粒之间仍有大量骨陷窝存在.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多孔钽颗粒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其修复颌骨缺损效果优于临床常用的Bio-oss骨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院近年来经DCG检出的NSVT40例,其中资料完整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30例进行分析,并就其临床与NSVT有关的DCG特点进行讨论以提高对NSVT的临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56例在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肠道外营养支持14 d以上的早产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是否发生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将早产儿分为PNAC组与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中PNAC发生14例(25%),其出生体重为(1257.56±215.34)g,胎龄为(29.81±1.52)周;非PNAC组有42例(75%),体重(1310.23±254.34)g,胎龄(32.52±1.82)周。PNAC组的肠道外营养持续时间以及脂肪乳的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均大于非PNAC组。结论PNAC易发生于胎龄较低的早产儿,并且与肠道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提供热卡、脂肪乳最大剂量、静脉营养中的非蛋白质热卡过高有关。PNAC的防治应尽早开始从肠道外营养过渡口喂养,不过分追求热卡。要配比适宜的静脉营养,并及时调节肠道菌群,使用降胆酶药物。  相似文献   
7.
<正>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导致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紊乱。疼痛增加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术后充分的镇痛是预防术后躁动有效的方法。2010年5月至12月,笔者观察了术中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复合应用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Dex0.8μg/kg(Dex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静脉缓慢推注吗啡0.05 mg/kg作为负荷量,之后接镇痛泵行PCIA,设定吗啡bolus剂量0.02 mg/kg。记录PCIA开始后1、2、6、12和24 h的VA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吗啡累积消耗量;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 PCIA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和R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组吗啡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Dex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0.8μg/kg Dex可显著降低术后吗啡用量,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