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对于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对肝昏迷的发病原理、症状转化有较深入的解释,而且使肝昏迷的治疗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出现一些新苗头。本文就肝昏迷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近几年来的进展扼要综述如下: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Zieve 氏假说 Zieve 氏认为肝昏迷的发病机制远较传统的学说复杂,不是由1或2种有害物质所引起。他提出肝昏迷是人体中两类物质或因子互相作用、综合平衡的结果。一种是产  相似文献   
2.
肝脏是体内分解及转化各种氨基酸的重要器官。除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主要在肌肉内分解外,几乎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在肝脏内进行氧化分解。因而在肝功能严重损害时,常可引起血清中氨基酸的增减与各种氨基酸之间比例的变化。近年来文献中已有关于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  相似文献   
3.
色氨酸代谢异常在肝昏迷发病机制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正常成人约需3 mg/kg/d。色氨酸对于维持细胞内核蛋白体的功能,以及作为烟酸、5-羟色胺等的前体,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功能。通常认为,体内色氨酸过多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口服吸收后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使脑组织中吲哚胺浓度升高,从而出现各种神经症状。一般脑组织中吲哚胺的浓度和血清色氨酸浓度相平行,而血清色氨酸的浓度又取决于色氨酸的摄入量和肝脏内色氨酸2、3-双加氧酶的活性。因此,肝脏损害时可发生色氨酸代谢障碍,从而引起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4.
用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101例(其中早期60例,晚期4例,有夹杂症37例),粪便毛蚴孵化阳性者于用药后第3天及1个月复查,阴转率均为100%,第3个月复查亦高达97%。该药副反应一般很轻,但有14例出现心血管反应,值得注意。作者认为该药是一种有希望的抗血吸虫病药物,  相似文献   
5.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乏力、纳差、腹胀、尿少、黄疸10余天,神志不清1天急诊入院。病人原有乙型病毒性肝炎10余年,时而出现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s)持续阳性。于入院前3个月,病人曾因腹胀、尿少、肝功能异常住某院内科。经保肝、利尿等治疗,症状减轻而出院,当时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伴有心脏夹杂症的患者为数不少,占有夹杂症病例的23~27%,其病原治疗以往有一定困难。吡喹酮问世后提供了可能。本文报道2例夹杂严重心脏病的血吸虫病患者,在连续心电监护下应用吡喹酮进行病原治疗的经验,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重症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重症肝炎)是国家科委“六、五”及“七、五”重点攻关课题。全国重症肝炎攻关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四单位组成)于“六、五”攻关期间,共收治了经肝活检病理证实的重症肝炎121例,应用共同制订的以胰高糖素—胰岛素、小牛胸腺肽、肝病用复方氨基酸、新鲜血浆为主体的新的综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病死率降至54.54%,但仍有半数左右病例死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引起肠炎的病原菌有较大的变异,其中弯曲菌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除了已知的空肠和结肠弯曲菌外,又发现胎儿弯曲菌、海鸥弯曲菌、幽门弯曲菌以及从同性恋者粪便中分离出的种属尚不明的弯曲菌(Campylobacter-likeorganisms,CLOS)等均对人体有致病性。本文扼要介绍弯曲菌感染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有关传染病中肾脏方面变化的知识至今有一定了解,大多是根据尸检和肾活检资料获得,本文就最近一些传染病中肾脏的某些变化予以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9例急性或亚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应用“六、五”综合疗法(对照组),共21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61.9%。另一组(治疗组或胎肝细胞组、简称FLC组)在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人胎肝细胞,共28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2.14%。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4.30,P<0.05)。进一步分析指出FLC组的存活病例于应用FLC后,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FLC移植的即时反应具有预后意义。其次,胎儿离母体时间与肝细胞活率呈负相关关系,提示FLC的制作与应用越早越好。15%的病人于应用FLC后有低热反应,勿需处理,但个别病例可出现胸闷、气急,可能与滴速太快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