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9例,男219例,女170例,年龄25~79岁,ASAⅠ—Ⅳ级。收集相关围术期资料,统计术后AKI、性别、BMI、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和术后Hb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AKI有46例(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33,95%CI 1.13~4.82,P=0.023)、BMI≥24 kg/m~2(OR=2.39,95%CI 1.23~4.65,P=0.010)、合并梗阻性黄疸(OR=3.29,95%CI 1.70~6.37,P0.001)、服用ACEI或ARB(OR=3.93,95%CI 1.08~14.38,P=0.038)和术后Hb中重度下降(OR=3.81,95%CI 1.13~12.89,P=0.031)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24 kg/m~2、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ACEI或ARB、术后Hb中重度下降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低剂量纳洛酮对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发病人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胃肠外科开腹手术病人40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大剂量瑞芬太尼组(R组)和超低剂量纳洛酮组(N组).麻醉诱导后,R组切皮时以0.25 μg· kg-1·min-1的速率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调整,每次增减幅度为0.05μg· kg-1·min-1,吸入1.2% ~ 1.5%七氟醚;N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同时以0.1 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纳洛酮,关腹膜时停止输注,其余处理同R组.术毕入麻醉恢复室(PACU)90 min,按需给予吗啡,离开PACU即采用吗啡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记录第一疼痛时间,于术后15、30、60、90 min、2、6、24、48和72 h时记录累计吗啡用量及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累计吗啡用量减少,第一疼痛时间延长,术后恶心发生率降低(P<0.05),呕吐和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静脉输注超低剂量纳洛酮(0.1 μg·kg-1·h-1)可减轻大剂量瑞芬太尼诱发的病人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3.
背景 阿片类镇痛药在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有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等不可忽视副作用,长期应用还可产生耐受和依赖.有研究表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应用小剂量的阿片类受体拮抗剂可以明显增强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的效能,并且同时减弱由其产生的副作用以及耐受和依赖.目的 拟通过综述的方式,系统地阐述小剂量纳洛酮联合应用阿片类药物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为今后该方向的研究提供参考,进而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内容 对阿片类镇痛药联合小剂量纳洛酮应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现状和进展以及小剂量纳洛酮增强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作用、减轻其副作用及耐受和依赖的形成机制进行综述. 趋向 从近期研究可见,该方向的研究已不仅限于观察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的联合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小剂量纳洛酮和其他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二者联合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与吗啡联合应用于大鼠骨癌痛的疼痛行为学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成年雌性Wistar大鼠进行实验,应用Walker256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将骨癌痛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于每日7:00 am和19:00 pm进行皮下注射,连续7日。吗啡组(M组):吗啡10 mg/kg;吗啡+丁丙诺啡1组(MB1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20μg/kg;吗啡+丁丙诺啡2组(MB2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40 μg/kg;吗啡+丁丙诺啡3组(MB3组):吗啡10 mg/kg+丁丙诺啡60 μg/kg;假手术组(Sham组):皮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全部大鼠于建模第15天开始,每日给药前30 min、给药后30 min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包括甩尾实验、机械性痛觉敏感度测定、热痛觉敏感度测定。结果 给药7天内,机械痛阈和甩尾实验测定抗伤害痛阈结果显示,各MB组与M组给药后痛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热痛阈结果显示:MB2组出现明显的热痛阈下降较M组晚(第6天vs.第5天)。结论 骨癌痛大鼠癌痛治疗时,丁丙诺啡与吗啡联合应用镇痛作用相似且可延缓吗啡的耐受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高浓度氧气吸入对于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作用尚不清楚,主要由于该领域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系统性回顾的目的在于探讨围术期高浓度氧气吸入能否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方法2010年7月12日,我们针对国家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见附录1)、Cochrane中心CENTRAL数据库、EMBASE数据库资料进行了电子检索,入选评估成年患者围术期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要求文献中包含高浓度氧气吸入组与低浓度吸氧组或对照组的比较。我们主要研究结果(外科感染)是汇总资料比值比的95%可信区间,应用CochraneCollaboration’SRevMan5.0.25版本软件(CochraneCollaboration,Oxford,UK),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文献检索最终入选包含2728例患者的7个临床试验,随机分为高氧组1358例,对照组1370例。高氧组总感染率为15.5%,对照组为17.5%。高氧组术野感染率的比值比为0.85(95%可信区间为0.52,1.38)(P=0.51)。但2个亚组(全麻和结直肠手术亚组)的分析结果显示,高浓度氧气吸入有助干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结论基于本荟萃分析,总体来看围术期吸入高浓度氧并不能预防切口感染。但2个亚组(全麻和结直肠手术亚组)的阳性结果表明,高浓度氧可降低围术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目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对高浓度吸氧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吗啡联合不同剂量的地佐辛应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吗啡组(M组)、吗啡+地佐辛组(MD1组和MD2组),每组20例。术后镇痛采用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泵,M组为吗啡0.5 mg·kg-1·d-1;MD1组为吗啡0.5 mg·kg-1·d-1+地佐辛0.1 mg·kg-1·d-1,MD2组为吗啡0.5 mg·kg-1·d-1+地佐辛0.3mg·kg-1·d-1。如镇痛不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或口头评分>1,则给予补救吗啡3 mg,每次补救用药时间最少间隔10 min,直至VAS<4或口头评分<3。观察术后48 h内的VAS评分、口头评分、补救吗啡用量、恶心、呕吐、瘙痒、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48 h内,M组的补救吗啡用量大于MD1组、MD2组(P<0.05);M组瘙痒的发生率高于MD1、MD2组(P<0.05);MD2组头晕发生率高于M组和MD1组;3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小剂量的地佐辛与吗啡联合应用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降低术后瘙痒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吗啡联合地佐辛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吗啡组(M组)、地佐辛组(D组)和吗啡+地佐辛组(MD组)。术中1.5%~2.0%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给予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术后连接静脉镇痛泵,M组:吗啡0.5mg·kg-1·d-1;D组:地佐辛0.5mg·kg-1·d-1;MD组:吗啡0.25mg·kg-1·d-1+地佐辛0.25mg·kg-1·d-1。如VAS评分3分或口头疼痛(VRS)评分2分,则给予吗啡3mg,每次补救用药时间最少间隔10分钟,直至VAS评分4分或VRS评分3分。观察术后48h内的VAS评分、VRS评分、术后24、48h补救吗啡用量,及恶心、呕吐、头晕、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24、48hD组补救吗啡用量明显多于M组(P0.05)。术后48hMD组补救吗啡用量明显少于D组(P0.05);M组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MD组和D组(P0.05);D组头晕发生率明显高于MD组(P0.05)。三组VAS评分、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联合地佐辛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术后的康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合理治疗晚期癌痛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择止痛门诊的癌症晚期疼痛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3分,用单一吗啡控释片治疗后,VAS评分仍>3分,止痛效果欠佳的1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5例:吗啡控释片组(M组),使用单一硫酸吗啡控释片;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组(MB组),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丁丙诺啡.通过对两组止痛效果、副作用、生活质量及患者对镇痛治疗满意度的比较,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晚期癌痛的优点和可行性. 结果 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镇痛效果显著,中重度VAS评分例数明显减少(M组/MB组:中度26/10,重度4/0)(P<0.05);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例数明显减少(M组/MB组:恶性呕吐12/2,嗜睡4/2,呼吸抑制9/4,排尿困难8/3,便秘8/4)(P<0.05);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M组/MB组:很满意10/14,满意36/47)(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M组/MB组:睡眠(5.5±1.2)/(4.6±0.7),情绪(5.4±0.5)/(4.6±1.2),日常活动(5.1±0.4)/(4.9±0.5),社交活动(5.5±0.4)/(4.8±1.6)](P<0.05).结论 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丁丙诺啡治疗晚期癌痛可以提高镇痛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附子多糖预防大鼠食诱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PF级♂Wister大鼠50只,体质量10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高胆固醇组(HC)和附子多糖(FPS)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高胆固醇及高胆固醇加附子多糖(224、448和896 mg.kg-1.d-1)饮食,持续两周,检测各组的血脂水平,探讨FPS对大鼠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效应。并观察N组,HC组,FPS(224mg.kg-1.d-1)组大鼠的体重、进食量和粪便量的变化,实验结束后取3组大鼠的肝脏行HE染色;并分别测定3组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mRNA水平、蛋白表达及受体活性的改变。结果附子多糖能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P<0.05);FPS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较HC组轻微;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附子多糖能上调高胆固醇大鼠肝脏LDL-R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P<0.05);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结果表明FPS组大鼠肝脏LDL-R的密度和亲和力均较HC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附子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胆固醇作用,其机制与上调大鼠肝脏LDL-R的基因水平、蛋白表达以及受体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以综述的方式对于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汇总,进而为改善临床癌痛治疗提供参考。对于癌痛治疗以及治疗不足的现状进行了汇总和总结,对于癌痛治疗不足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今后癌痛治疗的规范化、癌痛的正确评估以及加强癌痛治疗的宣教仍然是癌痛治疗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