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智能障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告58例经CT、MRI证实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有高血压和/或反复脑卒中史。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为突出表现,中晚期呈痴呆,多伴有与智能障碍同时或提前出现的神经体征。指出对SAE的诊断,应强调存在智能障碍,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并对其智能障碍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孕牛后,研究产下犊牛通过母源抗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在预防牛轮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孕牛产前2月和1月分别接种轮状病毒灭活疫苗,检测产牛后乳汁和犊牛血样中BRV特异性IgG、IgA及中和抗体滴度。犊牛21日龄时口服2mL10^4,59 TCID50/ml的牛轮状病毒,观察犊牛腹泻及排毒情况。结果 免疫组乳清和犊牛血清中产生了高水平的牛轮状病毒特异性IgG、IgA及中和抗体,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对照组6头犊牛全部发生腹泻,免疫组6头中有1头腹泻,发病的潜伏期及发病率差异显著。结论 被动免疫可显著提高犊牛血清中牛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使犊牛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抵抗轮状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轮状病毒外膜蛋白VP4、VP7基因与大肠杆菌LTB蛋白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研究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为研制犊牛腹泻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克隆A组牛轮状病毒临床分离株CHLY的VP4、VP7基因和大肠杆菌LTB基因,插入pET32a中构建了4个原核表达载体pET32a/VP7、pET32a/VP4、pET32a/VP7-LTB、pET32a/VP4-LTB,转化到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纯化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合免疫10w龄雌鼠,在实验期间对雌鼠进行交配,对其所产乳鼠用150μL10^-6.5/0.1mL TCID20的轮状病毒进行攻毒以研究重组蛋白免疫原性和攻毒保护性。结果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Bandscan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35%、20%、30%、18%,利用Ni-NTA Agarose在变性条件下成功纯化得到高纯度重组蛋白。10w龄雌鼠免疫试验表明rVP4-LTB组激发了最强的免疫反应,rVP4组次之,rVP7-LTB组略高于rVP7,各个免疫组问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各实验组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空质粒对照组(P〈0.01)。雌鼠所产乳鼠的攻毒实验表明,免疫组雌鼠所产乳鼠腹泻率为13.35%~23.8%,腹泻持续时间为48h~72h,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降低,腹泻症状较轻且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四个重组蛋白组攻毒保护率为76.2%~86.7%,rVP7-LTB、rVP4-LTB两组略高于rVP7、rVP4组,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被免疫雌鼠体内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可以经被动免疫过程传递至子代,并为仔鼠提供保护。本研究为犊牛轮状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治疗肱骨髁部骨折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不损伤伸肘装置的肘外侧入路克氏针钢丝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骨折的疗效。方法  2 13例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上髁骨折和肱骨髁间骨折 ,分别采用 3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方法1:从肘外侧入路 ,即肱三头肌外侧与肱桡肌间隙入路 ,不切断肱三头肌 ,外侧克氏针钢丝固定 ,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方法2 :肘后侧经肌入路 ,即肱三头肌切断入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术后石膏托外固定。方法3 :肘后侧经骨入路 ,即尺骨鹰嘴截骨翻转入路 ,张力带钢丝固定 ,术后不用外固定。方法1,3 :早期功能锻炼 ,即术后 3~ 4d开始被动或主动屈伸关节。方法2 :术后 30d功能锻炼。结果 肱骨髁骨折采用方法1治疗 15 3例 ,优良率 98% ;用方法2 治疗 4 9例 ,优良率 81% ;用方法3 治疗 11例 ,优良率91%。方法1与方法2 ,3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方法1操作简单 ,损伤小 ,内固定可靠 ,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实施了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38例术前存在多种并存病患者进行了分析。讨论,介绍了2种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手术时间最短40分钟,最长90分钟,术后6—8小时进食,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8—9天拆线,术后38例患者除6例出现尿漪留外,无其它手术并发症及心肺并发症,术后无复发病例。因此,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腔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各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将2004年1月-2007年9月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病程长的45例患者病程分为初、中、后期,回顾性地分析各期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89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110株(58.2%),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G^+)球菌59株(3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20株(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初期病原菌以G^-菌为主,中期G^+球菌明显增多,中、后期检出真菌,混合感染率高(64.4%),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G^+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腹腔术后肺部感染的各期病原菌分布不同,感染菌株呈多药耐药,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针对上述特点,以期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碘仿氢氧化钙糊剂充填感染根管的微漏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碘仿氢氧化钙(ICH)糊剂充填感染根管后对根尖孔的封闭性能。方法:将49个牙周牙髓联合病变需要拔除的患牙随机分为4组:A组和A1组用ICH糊剂充填根管;B组、B1组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充填根管。A组、B组充填后即刻拔牙。A1组、B1组充填后3又拔牙。采用染料渗入法检查根尖孔微漏值,在解剖显微镜下测量染料渗入距离。结果:A组、B组微漏值分别为1.08和1.18mm,对根尖孔的封闭性能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A1组微漏值由1.08mm上升为3.05mm。B1组的微漏值为1.58mm,对根尖孔仍有良好的封闭性。A1组较B1组封闭性能差,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ICH糊剂充填感染根管一段时间后对根尖孔的封闭性能不佳,只能作为暂时根充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16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接受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痊愈,手术时间短,下床时间早,无切IZl感染,无复发病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具有传统手术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疗科收治的88例行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者行开腹直视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其他83例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肝转移病灶总数为125个,总消融病灶119个,6个病灶由于位置特殊、定位困难、射频消融风险较大等原因未予射频消融。术后1月复查超声造影,109个病灶完全消融毁损,10个病灶怀疑有肿瘤残留,均给予再次消融。患者随访1、2、3 a生存率分别为100%、93.1%、76%,无射频消融相关死亡。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将射频消融技术灵活运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28例39个肝癌病灶进行冷循环射频治疗,监测治疗全过程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31个病灶完全坏死,8个病灶部分坏死,患者症状改善,术后复查肿瘤缩小,血供不同程度减少甚至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