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背景与目的 切口疝的微创修补理念在疝外科界已经形成共识,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腔镜下的补片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旨在介绍一种新式的切口疝补片固定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疝和腹壁外科120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手术(IPO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的补片固定方式采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观察组),另60例采用传统疝钉双圈固定方法(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以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以及疝环最大缺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补片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35.5 min vs. 47.7 min,P<0.05),平均疝钉固定数量少于对照组(36.6枚 vs. 44.2枚,P<0.05),平均术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2分 vs. 4.6分,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3.9万元 vs. 4.8万元,P<0.05)。两组患者在血清肿、补片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26.3个月与25.8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疝复发率(1.7% vs. 5.0%,P=0.61)及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7% vs. 8.3%,P=1.00)。结论 “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可缩短补片固定时间,减少疝钉使用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并且可降低切口疝术后早期疼痛的发生,该方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阴囊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的5例巨大阴囊疝的病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准备、术中情况、术后处理、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行腹腔镜TAPP,中位手术时间为85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5 d。所有病人均在术中放置阴囊引流管,术后48 h内拔除。有2例病人出现血清肿,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29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病例。结论 巨大阴囊疝通过腹腔镜治疗是可行的,但要科学筛选适应证,严格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腹腔镜下Sugarbaker修补手术是造口旁疝的主要手术方式,补片固定是手术的关键技术环节,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式补片固定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住院的66例造口旁疝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手术(Sugarbaker术式),根据补片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41例,采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和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疝钉双圈补片固定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和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以及造口旁疝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补片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32.6±9.0)min vs(38.7±11.0)min,P<0.05],两组在疝钉固定数量、血清肿、补片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6±14.8)个月vs(38.8±15.2)个月,P=0.687],试验组的造口旁疝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4% vs 20.0%,P<0.05),而两组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 vs 24.0%,P=0.971)。 结论在腹腔镜造口旁疝Sugarbaker修补术中应用"对位对线"补片固定法,可以缩短补片固定时间并减少术后复发,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简化腹股沟区解剖在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8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为18~80(53.8±21.5)岁,左侧21例、右侧48例、双侧11例。患者均行腔镜经腹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单侧疝患者手术时间27.8~51.4(43.2±5.6)min、双侧疝患者手术时间55.6~103.3(73.8±10.4)min,术中出血量2~6(3.6±1.1)mL,住院时间2~5(3.1±1.8)d。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术后血清肿,2例患者出现术后第1天腹股沟区疼痛,予相应处理后可缓解。术后7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018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平均9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复发。结论 简化的腹股沟区解剖简单易懂,可以有效缩短TAPP手术的学习曲线,有利于手术的规范化,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阴囊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的5例巨大阴囊疝的病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准备、术中情况、术后处理、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行腹腔镜TAPP,中位手术时间为85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5 d。所有病人均在术中放置阴囊引流管,术后48 h内拔除。有2例病人出现血清肿,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12~29个月,无复发及慢性疼痛病例。结论 巨大阴囊疝通过腹腔镜治疗是可行的,但要科学筛选适应证,严格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处理以及术后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渐进性气腹(preoperative progressive pneumoperitoneum,PPP)辅助治疗老年巨大切口疝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采用术前渐进性气腹行术前准备治疗的19例巨大切口疝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气腹前后行腹部CT扫描、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主要观察以下指标:(1)PPP情况:气腹天数、完成情况、注入空气量等;(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PaO2、PaCO2)变化;(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 结果(1)PPP情况:19例患者气腹时间11~18(15.1±1.6)d,18例患者顺利完成人工气腹准备,注入空气总量4 400~7 200(5 910.5±615.4)mL。(2)气腹前后,疝囊容积、腹腔容积、肺功能指标及动脉血气变化:气腹前后,疝囊容积分别为(1 086.7±438.9)mL、(1 275.8±521.4)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8,P<0.05),PPP后增加(189±255.3)mL;腹腔容积分别为(6 144.0±1 758.4)mL、(8 748.5±2 084.5)mL,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6,P<0.05),PPP后增加(2 604.5±1 322.3)mL;疝囊容积/腹腔容积分别为10.9~28.5(17.8±5.5)%、7.3~24.9(14.7±5.6)%,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7,P<0.05);气腹后腹腔容积增加量远远大于气腹前疝囊容积。气腹后,FVC、FEV1/FVC%、PEF、MEF75、MEF50、MMEF75/25分别平均下降5.11%、2.45%、3.69%、1.73%、4.55%、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5、1.605、0.243、0.663、1.682、1.720,P>0.05);FEV1下降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P<0.05);PaO2平均下降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1,P>0.05);PaCO2平均下降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5)。(3)手术、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19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7例患者缺损完全关闭,手术时间137~265(173.9±34.7)min。术后无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心肺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4~12(8.1±2.0)d。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13.2±3.5)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PPP应用于老年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 随着微创理念及技术的发展,经腹腔镜完成腹壁切口疝手术已成为趋势,但由于腹壁切口疝位置大小不定,暂无成熟的布孔方法供术者参考,使得手术术式的学习难度较大,不合理的布孔还易导致手术难度加大。笔者在此介绍一种基于数据分析与计算的模型化布孔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经验性布孔法进行比较,探讨其优势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并拟行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的44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研究组(23例),对照组采用术中放置观察孔后以手术经验放置操作孔的布孔方法,研究组采用术前腹部轮廓分析,并按照步骤划定限制条件,根据操作器械尺寸计算合理距离的方法指导穿刺孔放置位置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平均布孔时间(7.28 min vs. 9.93 min)、平均手术时间(67.62 min vs. 79.10 min)、术中加孔率(17% vs. 48%)均明显减少(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 vs. 19.0%),术后住院时间(5.13 d vs. 5.76 d)及术后复发率(4.3% vs. 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腹腔镜腹壁切口疝IPOM手术采用模型化布孔法可以缩短布孔时间,合理的操作孔布置可以降低腹腔镜下粘连分离、缺损缝合及补片固定的难度,降低手术总时间及术中增加操作孔的几率,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复发疝的几率。模型化布孔法以客观数据+定量计算代替传统布孔法的经验决策,在方法步骤上更明晰,并可以在使用中不断更新改进,将有助于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手术的规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场景式持镜法在腹腔镜腹股沟疝经腹腹膜前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31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场景式持镜的技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结果:13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疝手术时间平均(45.1±8.5)min,双侧疝平均(67.7±10.8)min,术中无生殖血管、输精管、腹壁下血管及髂动静脉损伤,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2/131),术后平均住院(1.2±0.8)d。平均随访(13.0±4.8)个月,无慢性腹股沟区疼痛、补片感染、复发病例。结论:场景式持镜法操作简单,可有效缩短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学习曲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HH)补片修补术以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HH的主要手术方法。腹腔镜下的补片放置及固定技术仍然是一个难点。本研究介绍一种新式的HH补片放置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HH补片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均采用“对位对线”的补片放置方法。结果 全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27)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5±2.2)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手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7例,其中5例2周后缓解,2例手术后4周仍诉有吞咽困难,予以胃镜下行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手术后尿潴留2例,予以留置尿管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术后腹腔出血1例,予以急诊行腹腔镜探查止血;术后肠梗阻2例,予以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中位时间为26个月,其中14例(11.7%)失访。随访患者中有5例诉临床症状与手术前相比未得到明显改善,其余患者诉临床症状得到完全改善或部分改善。所有随访病例均无确切依据的解剖学复发。所有随访病例未发现补片相关并发症如补片移位、感染、补片侵蚀食管以及大血管等。结论 腹腔镜HH补片修补术中采用“对位对线”的补片放置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此方法操作简单容易实施,便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