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2.
背景 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 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 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 ~12孕周者20例,15~ 17孕周者2例,19~ 23孕周者4例,25~ 28孕周者4例,30 ~32孕周者3例.对眼球壁切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起源位点及发育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胚6~7周视杯处于视网膜分层发育阶段,9周时视杯内层原无细胞层出现分化不成熟的圆短梭形细胞;胚龄15周时视网膜主要层次可见,分化的细胞增加,但未发现GFAP阳性细胞;胚龄19周视网膜可见梭形细胞从返折部原始神经上皮迁出,并可见这些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胚龄25~ 26周后极部视网膜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分布,与血管壁联系密切,邻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内层可见表达GFAP的星形或梭形细胞与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但锯齿缘稍后与赤道区之间并未见GFAP阳性细胞;胚龄28周,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星状,其突起伸达视网膜内网状层. 结论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至少存在3个起源位点,即血管前体细胞/周皮细胞、视盘旁原始神经上皮及邻近锯齿缘的睫状体无色素上皮.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染力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较长、部分患者早期表现隐匿的特点,本院制定相应的预警及诊治方案,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诊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防止交叉感染、保护患者及家属身体健康。为了更好地配合保障疫情期间急诊手足创伤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根据急诊手足创伤患者的特点和诊治原则,结合本院手足外科急诊的实际情况,制定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手足创伤患者诊治预案。  相似文献   
4.
5.
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在围术期时有寒战情况发生,其给患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曲马多是目前治疗围术期患者寒战较为有效的药物,而地佐辛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镇痛药,常用于围术期的镇痛。在本临床观察中,我们拟比较地佐辛和曲马多治疗腰硬联合麻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寒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在高度近视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56例(70眼).手术中构建改良的辅助切口,并经辅助切口完成撕囊、水分离和分层、辅助劈核、皮质注吸等操作,前房密闭稳定.联合黏弹剂的运用,在低灌注和黏弹剂保护下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结果 眼轴<30 mm的58眼中,术后1月矫正视力≥0.5者45眼(80.36%);眼轴≥30.00 mm的12眼中,术后1月矫正视力≥0.3者7眼(58.33%).手术后角膜曲率稳定.无后囊破裂,无悬韧带、虹膜、角膜损伤等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使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成年人与2个月月龄婴儿视网膜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初步分析成年人视网膜与婴儿视网膜蛋白质的表达差异.方法 9例角膜移植后剩余的成年人眼球视网膜组织,2例角膜移植后剩余的2个月月龄婴儿眼球视网膜组织;抽提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分析图谱,选取明显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成年人与2个月月龄婴儿视网膜组织的凝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分别检测到1179和1295个蛋白点,其中1039个蛋白点位置相匹配.5个差异蛋白点的质谱鉴定结果显示,人血清白蛋白、鸟苷酸激酶在成年人的视网膜中高表达;微管蛋白、转醛醇酶和晶体蛋白在2个月月龄婴儿的视网膜中高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视网膜蛋白质的双向凝胶表达图谱.经质谱鉴定证实了成年人和婴儿的视网膜蛋白质存在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级质量控制管理在麻醉专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在麻醉科主任及麻醉专科护士长的领导下,建立"麻醉科主任-护士长-质量控制组长-质量控制小组"四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制订患者术后并发症、麻醉护理品质以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等统计指标,比较该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前后1年内的麻醉护理质量水平。结果质量控制管理实施后(2016年)比实施前(2015年),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或P0.05),麻醉护理品质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患者及麻醉医师对麻醉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四级质量控制管理的实施可提升专科麻醉护理管理水平,有效提高专科麻醉护理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观察预防性使用酮咯酸对胸腔镜下行交感神经切断术术后躁动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8月在本院择期行经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酮咯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于麻醉诱导后10 min,酮咯酸组予酮咯酸60 mg经三角肌肌内注射,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2ml经三角肌肌内注射,观察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程度评分、VAS评分等,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情况. 结果 酮咯酸组躁动程度评分在拔管后15 min[(1.25±0.21)分]、30 min[(1.18±0.42)分]、1 h[(1.12±0.36)分]、2 h[(1.13±0.40)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7±0.19)、(1.53±0.39)、(1.35±0.33)、(1.44±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酮咯酸组VAS评分在拔管后15 min[(1.9±0.6)分]、30 min[(1.8±0.7)分]、1 h[(1.7±0.8)分]、2h(1.7±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4±0.7)、(2.5±0.8)、(2.4±0.9)、(2.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丙泊酚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副作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麻醉诱导后10 min肌内注射60 mg酮咯酸可有效预防经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术后躁动,且不影响拔管和苏醒时间,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