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当前我国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拟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护理院校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国内66所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结果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类型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为主;66所院校平均设有23.44门课程,护理专业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知识、护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院校间学分要求有所差异,64所院校平均总学分为32.07分。结论我国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逐渐完善,但存在院校间学分要求差异较大,护理专业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各院校需结合自身情况,从调整学分要求、加强护理专业课程建设、减少医学专业课程等方面优化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应帮助各院校更加科学地设置护理专业核心课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胸腔镜Ⅲ型食管闭锁矫治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3月行改良胸腔镜Ⅲ型食管闭锁矫治23例的临床资料,Ⅲa型9例,Ⅲb型14例;男13例,女10例;体重2.0~3.7 kg,平均2.65 kg;入院年龄5 h^12 d,平均3.5 d。气管插管全麻,双肺通气,左侧俯卧位,采用三孔法(2个孔靠近脊柱,1个孔在腋中线肩胛缘),气胸流量2 L/min,压力<5 mm Hg,术中维持脉搏氧饱和度(SpO 2)>85%。保留奇静脉弓,将其作为支撑把壁层胸膜缝合覆盖食管气管瘘残端;食管吻合在壁层胸膜浅面胸腔内进行,5-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或4-0倒刺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结果食管闭锁矫治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胸,无输血。1例合并胃穿孔,开腹行胃穿孔修补及置管造瘘。手术时间90~160 min,平均125 min。术后吻合口漏11例,保守治愈10例,1例二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无食管气管瘘复发,无胃食管反流。术后3个月吻合口狭窄5例,经胃镜下探条扩张治愈。结论将操作孔后移行双肺通气胸腔镜食管闭锁矫治是可行的;保留奇静脉弓作为支撑将壁层胸膜瓣覆盖食管气管瘘残端有利于预防食管气管瘘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婴幼儿心脏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发生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ICU收治的512例先天性心脏病行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患者纳入研究中,其中男250例,女262例;年龄1~36个月。全部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根治术。根据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将512例患者分为两组,组Ⅰ:7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48 h);组Ⅱ:437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不延长(<48 h)。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组Ⅰ死亡8例,病死率为10.7%;发生呼吸功能衰竭45例,低心排血量12例,脑卒中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0R=16.468),体外循环时间>150 min(OR=4.398),二次体外循环(OR=18.653),术后入ICU时Pa O2/Fi O2<300 mm Hg(OR=4.606),术后48 h每公斤体重胸腔引流液总量>18 ml(OR=5.666)为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可根据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是否二次体外循环支持、术后Pa O2/Fi O2、术后48 h每公斤胸腔引流液总量预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是否延长。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黏膜的炎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血便,部分患者还有乏力、食欲不振、肢体酸痛等表现。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岁-40岁人群,也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感染、遗传、免疫、精神等因素有关。本病属中医学的“泄泻”范畴,近年来,我们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获得性漏斗胸(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前胸壁畸形 ,发病率为 4 .0‰~ 8.0‰ ,病因尚不清楚。笔者报告 2例前胸壁手术后形成漏斗胸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复习 ,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病例报告例 1:女 ,9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 ,于 2年前在他院行冠状动脉瘘口缝扎术 ,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但逐渐出现前胸壁凹陷并渐加重 ,参加体育活动易疲乏 ,剧烈活动后喘息而就诊。体检 :胸部正中有一纵行的手术瘢痕 ,前胸壁呈对称的漏斗状下陷 ,肋缘轻度外翻 ,心脏各瓣膜区均未闻及杂音。心电图检查正常。胸部X线提示漏斗胸畸形 ,胸骨凹陷约 2cm ,双肺轻…  相似文献   
7.
张利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4,(35):4844-4846
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肠道黏膜消化作用所致的溃疡均称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系指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多见,其他少数可见于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口、空肠等部位。 1发病因素 1.1无酸无溃疡 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肠黏膜的侵袭损害,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决定性因素,尤其在十二指溃疡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脐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4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脐孔腹腔镜加自制疝针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无一例患儿阴囊出现水肿;术后半年至4年随访84例患儿:脐轮切口轻微瘢痕,腹股沟区皮肤无瘢痕,1例复发.结论:脐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美观、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而且还能发现并处理对侧的隐匿性疝,尤其是对双斜疝的处理,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策略。 方法选择2017年7月3日,因"生后腹胀31 min"收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并确诊的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本研究对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相关文献的检索策略为:以"淋巴管瘤""腹膜后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新生儿""lymphangioma""retroperitoneal lymphangioma""lymphatic malformation"及"neonate"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PubMed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收录的关于新生儿腹膜后淋巴管瘤的文献,并总结该病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患儿为女性,入院诊断为腹腔积液待查;入院年龄为生后31 min,其病史采集与诊治过程如下。①病史采集:生后腹胀。母亲于孕龄分别为24、40孕周时,接受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均提示胎儿腹腔见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患儿出生后除腹胀、腹围进行性增加外,无其他明显异常表现。生后2 d内对该例患儿行腹腔穿刺2次,均抽出较多淡黄色液体,腹水检查结果显示为渗出液。腹部X射线摄片、超声及CT检查,均显示腹腔囊性占位、腹腔大量积液。②手术、治疗经过及转归: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共计进行3次手术,具体如下。第1次,于生后第3天对其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及淋巴液漏口结扎术,术中清理腹腔淡黄色清亮液体约600 mL,手术后有明显的淋巴液漏,腹腔引流液量大,平均为127.2 mL/d,并且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表现。第2次,于生后第28天对其进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切除淋巴管样异常增生病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左侧腹膜后肿物符合淋巴管瘤",术后腹腔引流液量明显减少,但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随访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管瘤复发,弥漫性并逐渐增大。第3次,于生后第49天对其进行剖腹探查术的结果显示,结肠相关广泛淋巴管畸形(LM)伴大范围淋巴液回流障碍,形成弥漫性混合型淋巴管瘤,因此进行结肠次全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管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腹腔引流液量少,无腹胀发生。第3次手术后14 d,对该例患儿再次开始脱脂奶粉喂养,并且顺利增加至全肠内营养。患儿总住院时间为81 d,治愈出院,随访至18个月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随访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腹膜后淋巴管瘤未复发。③文献检索结果:仅检索到2例新生儿腹腔淋巴管瘤的文献报道。其中,1例为腹腔脐部至右侧腹股沟区的表浅巨囊型淋巴管瘤,因无腹腔脏器受压迫的临床表现,而对其采取生后保守观察,3岁时淋巴管瘤缩小,接受激光治疗;另一例为腹膜后淋巴管瘤,因腹胀明显,于生后第10天对其采取淋巴管瘤手术全切除术。这2例患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新生儿淋巴管瘤根据其部位、大小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干预时间和方式,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