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2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120”救治的0~25岁青少年及儿童2004-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 RTA)伤情特点,为制订预防和控制交通伤害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北京市“120”急救中心2004-2009年转运救治的0~25岁青少年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患者性别、年龄、事故发生时间、受伤部位、受伤成员和死亡患者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004-2009年交通伤患者共17 232例,院前死亡259例.其中0~ 25岁青少年及儿童道路交通伤4 229例(24.5%),年龄(20.13±4.43)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岁的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2)患者中男2 252例,女1 677例,男女比例约为1∶5∶1(P<0.05).(3)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年的受伤患者数量呈下降趋势.1年当中5,9,10月份事故高发;1周中周五到周日发生率较高,周二较低(P>0.05).1天当中,以20:00~23:00事故最多,3:00 ~6:00事故数量最少(P<0.05).(4)受伤部位以四肢关节伤多见(53.4%),其次为头颈部外伤(35%),受伤者多为行人(49.1%).(5)死亡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 19.29±5.30)岁.33例(87%)死亡由颅脑损伤所致,主要发生在7,8月份. 结论 青少年及儿童交通事故伤的情况不容忽视,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教育,适当增强交通高峰时段的执法力度,提高院前急救的配合,可能对减少青少年及儿童伤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4年深圳市宝安区772例道路交通伤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市区交通伤预防、安全宣教及科学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深圳市交警处理的交通伤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772例交通事故后24小时内致死患者发生的时间分布情况(年份、月份、日期及发生时间等);空间分布情况(发生路口路段、道路类型等);交通伤患者死亡情况(死亡患者类型、受伤类型等)。结果2011~2014年深圳市宝安区共发生道路交通伤24小时内致死患者772例,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2011年276例、2012年183例、2013年174例、2014年139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男594例,女178例,男女比例为3.32:1;交通伤致死患者中<18岁91例,18~40岁376例,41~65岁271例,>65岁34例;交通伤致死患者中主因颅脑损伤致死患者613例(79.4%),主因胸腹脏器损伤致死患者133例(17.2%),主因失血性休克26例(3.4%);交通伤致死患者中行人158例(20.5%),自行车骑乘人员252例(32.6%),摩托车驾驶人员133例(17.2%),机动车驾驶员或乘客229例(29.7%)。结论深圳市宝安区近4年交通伤致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行人、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是主要致死人群,颅脑损伤是主要致死原因,应当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鼓励自行车及摩托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是有效降低本区域交通伤致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创伤,许多病例致伤后终生残疾。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损伤的神经是否得到良好的再生,而缝接技术是神经再生的最重要基础。近百年来,全世界在临床上一直沿用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由于无法使神经干内数千条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准确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神经的修复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再生的神经纤维能够选择性长入与其性质相同的远端神经,即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现象。基于此,本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作单纯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动物模型并鉴定。方法:以SPF级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感觉神经组(A组)、运动神经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A组选择性切除L2~L4腹根,B组选择性切除L2~L4背根神经节、C组不做手术处理。术后2周、4周,取股四头肌行HE染色,腰髓行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 Neu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A组腰髓后角感觉神经元、B组腰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股神经干分叉部分行锇酸染色,观察有髓神经纤维在皮支和肌支中的数量变化。结果:A组中大鼠右后肢股四头肌萎缩并逐渐加重,无自噬;B组中大鼠右后肢轻度肿胀,不同程度自噬,无肌肉萎缩。神经元计数:A组中,L2~L4段腰髓中平均每个10×20倍显微镜视野下感觉神经元计数分别为62.12±1.77(2周)、62.15±1.32(4周);B组中,L2~L4段腰髓中平均每个10×20倍视野下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分别为30.12±0.44(2周)、30.00±1.87(4周);C组中,平均每个10×20倍视野下后角感觉神经元计数为62.57±1.02,前角运动神经元计数为29.73±3.03;两个时间点与正常L2~L4段脊髓神经元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中,股神经肌支中部分神经纤维退变,皮支中无退变,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为:1 558.17±50.14(2周)、1 544.00±47.42(4周);B组中,股神经皮支神经纤维均退变、肌支中部分神经纤维退变,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387.67±48.50(2周)、393.50±27.86(4周),2周和4周的计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时退变的轴突及髓鞘尚未完全清除,4周时退变的轴突及髓鞘已完全清除。结论:通过选择性切除腹根/背根神经节可以获得单纯感觉神经/运动纤维动物模型。术后4周时,退变的轴突及髓鞘已完全清除,此时可获得良好的单纯性质周围神经,以此方法制作单纯感觉/运动神经纤维动物模型稳定可靠,可用于以后的实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问题[1],尽管目前周围神经修复技术已经有了很显著的进步,但即使新鲜、清洁的周围神经断裂伤,能及时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修复,也往往不能完全再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能令人满意[2]。因此,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应用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运动终板的效果。方法:取SPF级大鼠6只,麻醉状态下取材双侧比目鱼肌神经入肌点组织,以多聚甲醛固定,冰冻切片,行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终板形态,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软件对运动终板形态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染色切片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运动终板爪形结构形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可以得到运动终板立体结构。结论:神经微丝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是一种较好的运动终板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