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6篇
口腔科学   79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发音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externaldistraction,RED)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的错误发音数量变化、不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法以及不同类型错误发音发生特点及其变化评价,分析上颌骨RED对患者发音方式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上颌骨RED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前后进行语音测听并分类。治疗前后错误发音的差异性用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42.9%患者错误发音数较RED前增加,19.0%减少,38.1%无变化。从发音部位,舌尖前音错误发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舌面音。从发音方法,错误发音多发于塞擦音。错误发音类型以咽喉摩擦/爆破音为主,其次为腭化构音和声门爆破音。上颌骨RED后腭化构音累及音节数减少,但咽喉摩擦/爆破音和声门爆破音反而增加,尤其是咽喉摩擦/爆破音。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会对患者发音方式产生影响,在行语音治疗前需考虑全面。  相似文献   
2.
射频治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射频治疗在临床医学上应用较广,目前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中,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作者就射频治疗的作用机理、对软腭、舌根及下鼻甲方面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舌根部舌下神经解剖走行特点,指导临床舌根部射频温控减容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时针形电极刺入舌根部的部位及深度,以避免损伤舌下神经。方法:选择10具成年男性的舌标本,定型后在冰冻状态下作冠状切面,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测量系统行舌下神经定位测量,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侧舌下神经呈对称性分布。(2)成年男性舌下神经舌内部分的主干(本实验为舌盲孔前后15mm范围内)其垂直向解剖走行基本恒定,距舌表面(22.21±2.22)mm;水平向走行中,舌盲孔后一般位于舌中内(近中线侧)(28.61±2.66)%处,舌肓孔前为(21.89±1.93)%处。结论:本实验为舌根部射频温控减容术治疗OSAHS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在不超过(22.21±2.22)mm深度且舌盲孔后避开中内(近中线侧)(28.61±2.66)%区域、舌盲孔前避开中(内近中线侧)(21.89±1.93)%区域,基本不会损伤舌下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技术在颌骨畸形继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收集自 1 997年 1 0月~2 0 0 2年 9月共 46例颌骨畸形伴OSAHS少年儿童 ,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证实。年龄从 4~ 1 8岁 ,平均年龄 1 1 4岁 ,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下颌畸形 32例 ;小下颌畸形患者 9例 ;第一、二鳃弓综合征 2例 ;Crouzon综合征 3例。患者术前常规拍照、摄头颅定位侧位片 ,全景片。每位患者根据畸形情况 ,采取单侧或双侧牵引成骨治疗 ,根据侧位片预测 ,一般牵引到略微反覆盖为准。牵引幅度为 5~ 35mm ,平均牵引幅度 1 8 34mm。比较患者术前后颅颌面形态、呼吸道测量分析、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颌骨畸形明显改善 ,头影测量分析提示上呼吸道狭窄得以显著缓解 ,最小后气道径 ( x±s)由 (5 48± 2 76)mm增加到 (9 97± 2 0 5)mm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apnea hypopneaindex,AHI, x±s)从术前 (66 31± 1 7 1 5)次 /s降低到 (3 1 6± 1 70 )次 /s,以上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结论 牵引成骨治疗颌骨畸形继发OSAHS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充水及电解质液、维持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肠粘连通畅汤口服或由胃管注入.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肠粘连通畅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护理干预在甲状腺癌病人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手术切除并被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微信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观察两组术中心率、血压、手术认知情况,统计两组术后3d疼痛情况。[结果]经过微信平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手术认知情况及术后3d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信平台开展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甲状腺癌手术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手术耐受性,预防或减轻术后疼痛,使病人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手术,利于术后康复,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AG监测与多导睡眠监测(PSG)和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评价几种检查方法对于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性质、严重程度及阻塞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利用美国杰西AG200系统对36名成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行上气道-食道压力监测,将AG结果与PSG结果和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G和PSG测得的AHI、最低血氧、阻塞性暂停低通气次数/h无差异;测得的平均血氧、阻塞性暂停次数/h有差异。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和AG对于主要阻塞平面的判定结果间有差异;头颅侧位片显示的某平面气道最小前后径与AG测得的平均每小时该平面阻塞次数在腭后区呈线性相关,在舌后区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AG系统具备了便携PSG的功能,能对睡眠呼吸疾病作出准确的初步定性诊断,且能较准确地进行上气道阻塞定性定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量华东地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颌面CT上舌骨的位置,研究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期间舌骨位置的变化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拍摄日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颌面CT中筛选出281例华东地区少年儿童的CT图像,年龄6~18岁,男141例,女140例.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4组,第1组为6~9岁(66例),第2组为10~12岁(62例),第3组为13~15岁(81例),第4组为16~18岁(72例).将CT原始图像数据通过三位图形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正中矢状面,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舌骨点前后、垂直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参数.应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骨前后向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在各年龄组均无性别差异.第3组和第4组舌骨垂直向位置有性别差异.男性舌骨前后、垂直向及相对颅底位置和女性舌骨垂直向位置与年龄呈正相关.上、下颌骨的位置与舌骨的位置相关.结论:在儿童期,舌骨位置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少年期,男性舌骨位置更低.随着年龄变化,男性舌骨位置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上、下颌骨位置影响舌骨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手术后引起的纤毛囊肿是一种极少见的术后并发症,在正颌外科术后的相关报道更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在接受上颌骨LeFortI型截骨与颏成形手术后2年,出现下颌颏部膨隆,影像学检查显示为颏部囊性占位.手术刮除病灶并取出钛板,病理学检查显示囊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衬里,诊断为外科纤毛囊肿。回顾文献表明。正颌术后继发颌骨囊肿极为少见,其原因可能为术中上颌黏膜易位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RTO系统指导下三尖瓣环峡部(CTI)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对线性消融的影响。方法接受CTI线性消融的患者,其中典型心房扑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0例及持续性房颤40例。利用CARTO系统对三尖瓣峡部长度、跨度及最深深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深度分为囊袋型、凹陷型和平坦型。根据CTI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长组≥35 mm,短组<35 mm。记录CTI消融成功所需时间,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不同类型峡部的长度、跨度、深度及消融所需时间分别为:囊袋型23例(45.5±7.5 mm,38.0±7.4 mm,-9.5±2.8 mm,1707±615 s),凹陷型10例(42.7±9.0 mm,37.2±6.7 mm,-4.2±0.8 mm,1 327±832 s),平坦型22例(36.1±8.9 mm,34.3±8.0 mm,-1.0±3.1 mm,927±404 s)。囊袋型CTI长度、消融时间长于平坦型,囊袋型CTI深度均较平坦型和囊袋型为深(P<0.05)。消融时间与深度正相关(r=0.505,P<0.001)。长组较短组所需消融时间长(1485±681 s vs 803±305 s,P<0.001)。长组以囊袋型为主(48.8%),短组以平坦型为主(78.6%)。结论 CTI线性消融时间与其最深深度相关,峡部越深则消融越费时,囊袋型消融所需时间最多。若CTI长度≥35 mm(更常见于囊袋型CTI),其消融时间则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