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在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cutely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经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缺血性心肌病ADHF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化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钠肽(BNP),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后心血管病死率、再次心衰住院率的差别。结果: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1个月后患者BNP、SV、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1个月后,心血管病死率和再次住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腰痛目前已成为困扰全球医疗及社会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40%~50%的腰痛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且IDD的程度与腰痛呈显著正相关。IDD在临床上还可引起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和脊髓病等系列疾病。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是由上下软骨板(cartilaginous endplates,CEP)、中央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以及周围的纤维环(annulus fifibrosus,AF)组成,其中NP是由NP细胞、凝胶状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组成,含水量70%~90%。IDD受异常应力、细胞因子、营养、基因、创伤、环境、年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对IDD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二者均存在一定缺陷。虽能改善部分症状,但无法延缓或逆转IDD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上对IDD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参与IDD,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有学者基于芯片数据分析观察到多种lncRNA在IDD中异常表达,且证实了差异表达的lncRNA在IDD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笔者就lncRNA通过ceRNA网络机制影响ID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分子水平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进行分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Syntax评分分为轻度病变组(21例)、中度病变组(32例)、重度病变组(14例),另设正常对照组41例。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结果 SAP组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心肌肌钙蛋白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AP患者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浓度明显升高,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型,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多氯联苯的肝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笔者综述了PCBs的特性及其对动物和人类肝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PCBs对动物肝脏有致损害及致癌作用;但对人类而言,除在重大污染事件中发现PCBs可导致人类肝疾病,直至死亡外,职业暴露和环境中长期低剂量暴露实验均未证实PCBs暴露与人类肝脏的损伤及其致癌作用有关。但某些地区人群高肝癌发病率及其环境中PCBs的检出预示着其中有一定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或颈椎力学过载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可引起颈椎病,如长期低头工作引起颈肌痉挛,肌力减弱,使得动力平衡破坏而影响静力平衡,故颈部软组织病变在颈椎病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重要的一型,临床症状多样、不典型,故误诊率较高,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挑选2006年~2008年本科采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并符合标准的交感型颈椎病病例79例,通过临床观察与分析,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与胰岛素抵抗 (IR)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可能作用。方法 :测定了 16例正常人外周静脉血清IGF- 1和胰岛素 (IS)水平与 16例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清IGF- 1和IS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外周静脉血清IGF- 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 ,I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显著低于正常人。结论 :IGF -1和IR可能参与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效果,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本组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死亡13例,存活56例,其中按日常生活能力(ADL)标准判定:完全恢复工作14例(20.3%),生活自理30例(43.4%),生活半自理7例(10.1%),卧床不起3例(4.3%),植物生存2例(2.9%)。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过程中实施何种术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头颅CT扫描结果适当选择。术后综合处理,加强护理,治疗并发症,防治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脑钠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115例入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8例,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或狭窄〈25%者为对照组28例。测定其外周静脉血脑钠肽(BNP)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各组BNP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Gensim积分和hs—CRP水平与其相应的BNP水平的关系。结果①UAP组、AMI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SAP组明显升高[(82.78±14.15)μg/L、(91.87±17.00)μg/L比(41.93±6.34)Dg/L、(45.52±6.65)μ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血浆BNP浓度较对照组升高[(45.52±6.65)μg/L比(41.93±6.34)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浆BNP浓度较UAP组升高[(91.87±17.00)μg/L比(82.78±14.15)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Gensim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331,P〈0.05)。③血浆BNP浓度与其相应的hs—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75,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SPECT心肌显像中的半定量指标评价长期应用麝香保心丸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1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标准抗缺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心肌放射性缺损面积(MIA)及放射性异常分布积分,并随访临床事件.结果 治疗组MIA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31.3±6.8比34.3±7.2,P<0.05),放射性异常分布积分进一步减低(19.2±7.5比21.0±7.4,P<0.05),同时临床事件减少(P<0.05).结论 标准治疗基础上长期应用麝香保心丸可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缺血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31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本组31例TIA患者经上述治疗方案治疗2~3d后,27例TIA症状完全控制,4例症状仍有发作,行DSA检查均证实为颈内动脉高度狭窄,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症状均得到控制,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另外1例因拒绝手术治疗渐进展为脑梗死。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可逆的、反复的急性脑缺血发作。在临床上给予积极、合理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恢复程度和生活能力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