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针刺合谷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研究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即刻效应和后效应(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odified temporal chlster analvsis,MTCA)方法对12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1)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在进针后7~9s和拔针后高峰后,还会不规律出现一些小的高峰。结论 针刺合谷穴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具有时间特性。  相似文献   
2.
静息状态脑功能网络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静息状态网络的研究方法、初步的研究成果等作以介绍,并结合静息状态网络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介绍静息状态脑网络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12与静息状态网络相关的文献,检索词“restingstate,functional connectivit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5-01/2006-12有关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静息,功能连接,阿尔茨海默病”,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静息状态的相关文献,开始查找原文。纳入标准:①有关静息状态脑网络和功能连接的研究。②有关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3篇有关静息状态网络方面的研究,排除23篇重复性研究,30篇符合要求。资料综合: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大脑处于无任务的静息状态时,仍然存在着某种功能活动。这些现象表明大脑在静息状态时可能存在有组织的网络。这有助于对人脑高级意识和某些认知疾病的研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论:对静息状态网络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还很有限,对这个网络所支持的精确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应用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LI4)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探索脑功能成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0名右利手健康自愿进行针刺合谷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时间簇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9例样本时间簇分析的平均结果显示:在进针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峰,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有了反应;第二个明显的峰出现在拔针后,对应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结束也有明显的反应。2个单个样本的时间簇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脑活动第一个峰出现在进针后,第二个峰出现在拔针后;在每个人拔针后,还会不规律的出现若干小的峰。结论:针灸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个体和平均结果比较一致,拔针后脑活动仍然出现了兴奋或抑制。时间簇分析算法可以给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反应的时间曲线,用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根据不同脑区被针刺激活的时间差异,进而研究这些脑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计算机处理核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s disease,AD)患者的灰质萎缩区域。方法采用逐像素形态学(voxeI-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结果和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相比,AD病人的海马、海马旁回、内嗅皮层、杏仁体、尾状核头部、颞中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岛叶和前额叶背外侧区双侧萎缩;右侧丘脑枕、颞上回、顶上小叶不同程度萎缩,而感觉运动皮层、小脑和枕叶相对保持完好。结论 VBM方法克服了以往使用人工勾画感兴趣区(ROI)方法的可重复性差,费时等缺点,可以客观、自动和全面地分析AD的灰质减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体素形态学方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用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的诊断,探索自动、客观的Alzheimer临床诊断新途径.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10名可能的Alzheimer病人和12例年龄与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MR成像系统上获得精细的三维结构图像,首先利用体素形态学方法得到了Alzheimer患者灰质发生缺失的10个区域,然后统计每个区域的灰度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海马、海马旁回、内嗅皮层、杏仁体、尾状核头部、颞中回、扣带回、顶下小叶、岛叶和前额背外侧区域,在训练样本数为18的情况下,利用神经网络能够达到100%的判别效果.结论 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体素形态学(VBM)方法相结合诊断Alzhei-mer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能成为一种实用和可靠的临床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6.
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rt-f MRI)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脑血液动力学水平的神经反馈技术提供了基础,并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大脑高级神经机制研究的深入,基于rt-f MRI的神经反馈技术正从早期单一脑区的调节向更符合人脑功能活动的脑网络连接的调节发展,并有望成为rt-f MRI神经反馈的发展趋势。文中首先对基于rt-f MRI的神经反馈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讨论了基于脑网络连接的rt-f MRI神经反馈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思路、实验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最后对该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配伍针刺足阳明胃经(ST)原穴与合穴后脑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3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电针同时刺激原穴(冲阳,ST42)、合穴(足三里,ST36)后,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法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随机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中的10名针刺非穴位点作为对照组.以P<0.001,k≥30作为阈值,处理结果叠加到标准脑上显示.结果 试验组脑功能激活区有双侧颞上回(22区)、双侧缘上回(40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扣带回峡(32区和30区)、双侧顶上小叶(7区);功能减低脑区有双侧眶回(11区)、双侧颞极(38区) 、右侧额下回(47区)、右侧枕颞内侧回(36区).对照组激活区包括颞上回、中央前回、扣带回、丘脑、岛叶、小脑等.对照组激活脑区的范围、信号强度及数量(12个)显著小于试验组(23个).结论 配伍刺激ST的原穴、合穴后,可以激活、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区的7区,使之达到新的功能平衡而实现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LI4)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探索脑功能成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0名右利手健康自愿者进行针刺合谷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时间簇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9例样本时间簇分析的平均结果显示在进针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峰,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有了反应;第二个明显的峰出现在拔针后,对应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结束也有明显的反应.2个单个样本的时间簇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脑活动第一个峰出现在进针后,第二个峰出现在拔针后;在每个人拔针后,还会不规律的出现若干小的峰.结论针灸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个体和平均结果比较一致,拔针后脑活动仍然出现了兴奋或者抑制.时间簇分析算法可以给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反应的时间曲线,用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根据不同脑区被针刺激活的时间差异,进而研究这些脑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刺合谷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即刻效应和后效应(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TCA)方法对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l)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引起脑功能的变化,MTCA方法得到针灸过程中脑功能变化的时间曲线.结论 针刺合谷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时间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功能磁共振神经反馈系统(rtfMRI)对正常志愿者初级运动皮层区(M1区)自主调节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基于课题组建立的rtfMRI,选取右侧M1区作为感兴趣区(ROI),把该ROI的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信号以曲线的方式反馈给受检者,引导12例正常右利手志愿者通过运动想象进行M1区调节。在线数据采用TBV软件进行分析,观察ROI的BOLD信号改变,并进行组分析和3次训练前后比较右侧M1区信号变化程度。结果组分析显示,12例正常志愿者通过运动想象M1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次训练M1区的上调程度不断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tf MRI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受检者自主调节初级运动皮层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