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TRA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疗效。结果共搜集病例31例,行介入手术35次。6例行单纯球囊扩张(PTA),24例行支架置入,1例手术失败。术后肾动脉狭窄程度、肾功能及血压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29.6个月,PTA术后2例(33.3%)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无复发;支架术后3例(12.5%)再发狭窄,2例成功行PTA术后无复发。结论肾移植术后密切超声随访有利于早期诊断TRAS,介入治疗TRAS安全、有效且应被视为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术后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行介入治疗的15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不同形状的瘤囊,提示肺部动静脉畸形病灶,并将病灶分型,其中简单型12例,复杂型3例.15例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3例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2例复杂型患者症状得到缓解,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可疑肺动静脉畸形患者应及时行CTA明确诊断,介入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受者接受小儿供肾移植术后发生的移植肾动脉狭窄临床特点、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进行的25例小儿供者整块双肾移植和27例小儿供者单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均≥18岁)。结果其中1例双肾移植成人受者(4.0%)和2例单肾移植受者(7.4%)在移植术后13~23个月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 高于同期接受成人供肾的成人受者移植肾动脉狭窄率(1.1%)。移植肾动脉狭窄成人受者与非狭窄组比较, 其供者年龄更小(P<0.05), 但是供者、受者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部位内径1.40~1.63 mm, 均为移植肾动脉自供者腹主动脉起始部而非吻合口本身。肾动脉非狭窄段内径2.31~4.93 mm, 与相应年龄小儿正常肾动脉一致。3例移植肾动脉狭窄受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后均得到有效治疗。结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原因可能与过度剥离肾动脉周围组织, 影响其术后继续发育相关。谨慎选择成人受者接受婴儿单供肾, 保留肾动脉周围组织可能有助于预防移植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影像特征及介入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SIDSMA中的可行性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呈双腔样改变,管腔内可见撕裂的内膜片,其中2例假腔血栓形成,6例肠壁均强化较好,无肠坏死征象.3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1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经治疗后6例患者腹痛均缓解,其中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置管溶栓治疗的患者2个月后腹痛加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对有症状的SIDSMA患者,CTA检查能明确诊断并分型;血管内介入治疗SIDSMA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SakamotoⅡ、Ⅲ、Ⅳ患者建议行DSA造影并酌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早期诊断及急诊置管溶栓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5例在本院就诊并行介入置管溶栓的SMA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的方法与疗效,以探讨介入置管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患者均行CTA检查,显示SMA低密度充盈缺损,提示血栓形成;5例溶栓治疗效果满意,其中4例患者腹痛消失,1例腹痛缓解,无肠坏死的表现,1周后复查造影其中4例见SMA主干及分支基本开放,1例SMA主干局部充盈缺损缩小,远端分支部分显影。结论可疑SMA血栓形成的患者,及时早期行CTA明确诊断,急诊介入置管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