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34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针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在体内半衰期短、易被稀释代谢的问题,探讨利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载rhBMP-2微球的可行性和制备工艺,并观察其载药、释药特性.方法:①采用W/O/W型复乳化-溶剂挥发技术制备rhBMP-2/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粒径和形态、包封率和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质进行测定.②异位成骨实验:昆明小鼠12只,在右侧大腿股内侧肌袋内植入含rhBMP-2的50 mg PLGA微球,4周后取材,观察成骨情况以初步检测微球中的蛋白质活性.结果:①rhBMP-2/PLGA缓释微球形态良好,粒径主要集中在50~60 μm,包封率为(37.52±4.31)%,载药率为(5.12±1.32)%.②微球的释放存在突释,7 d内释放的药物量超过40%,大约90%的药物量于42 d内释放完全.③载药微球植入鼠股部肌袋4周,材料周围有明显的骨形成.结论:制备的rhBMP-2/PLGA微球可以缓慢释放有活性的rhBMP-2,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关长勇  王继芳  张永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44-1445,T002
目的:以兔股骨下端包容性骨缺损为模型,植入纤维蛋白黏合剂(FS)黏合的冻干骨颗粒,观察其塑型能力和成骨的组织学过程,探讨FS对包容性植骨时冻干骨颗粒成骨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48只,在其双侧股骨外侧髁钻10mm深,直径5mm的骨洞为包容性植骨区,按随机数字方法随机给予以下4种处理:①植入FS黏合的冻干骨颗粒(FS+MB)。②单纯植入骨颗粒(MB)。③单纯植入FS。④空白对照。于术后1,2,4,8周分别进行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计量学分析。结果:X线发现术后1,2,4周,FS+MB组与单纯植入MB相比,植骨区周围出现较大的低密度透光带。肉眼观察:1-2周剖开标本时,单加骨颗粒组有颗粒散落,而FS+MB组颗粒成形良好。组织学观察发现植入FS者未见大量淋巴细胞,免疫反应弱,FS+MB组比MB组破骨及成骨较快。骨计量学分析FS+MB组比单加MB组新骨形成速度快,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大于MB组及空白和FS组,其中FS+MB组与M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1)。结论:FS能够提高骨颗粒的塑型能力,增强骨颗粒填充后的稳定性,加速骨颗粒间的血管化过程,提高冷冻干燥骨颗粒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骨骼是一种高度血管化并受神经支配的结缔组织,处于一种连续不断的更新及重建过程中,其独特的再生能力属损伤修复反应的一部分[1]。骨再生由一系列协调的骨传导和骨诱导的生物过程所组成,新形成的骨与周围正常的骨骼没有区别[2]。在临床中,常见的骨再生形式是骨折愈合,创伤、肿瘤切除、感染、骨骼发育异常、缺血性骨坏死及关节置换翻修等造成的骨缺损[3]。临床应用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和牵张成骨促进或加强骨再生,新的方法有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系统性增加骨修复的方法[4]。以及增强骨形成的辅助物理治疗手段,如低频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等。1骨移植骨移植是最常用的促进骨再生的方法,包括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4.
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复发难治、年龄>60岁、骨髓增生低下及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应用常规标准的化疗方案副作用较大且缓解率低,预后较差,迄今尚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案.日本学者Yamada等[1] 1995年首先提出了CAG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较高的CR率和毒副作用轻微的良好效果.我们自2009年7月至2011年5月应用CAG方案治疗AML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并通过1122例髋臼骨折多中心分析研究,探索该系统的可行性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根据髋臼三柱壁概念,参考髋臼骨折多米诺骨牌效应所致的骨盆环损伤方向和股骨近端关节损伤程度,设A类为髋臼任何一柱、壁骨折;B类为任何二柱、壁骨折;C类为髋臼前、中(臼顶)、后柱/壁混合骨折。小写英文字母a、m、p,分别代表前、中、后柱/壁骨折。采取损伤变数分型:髋臼损伤变数,1系简单移位骨折;2系粉碎骨折;3系压缩性缺损。盆环损伤变数:α系骶髂关节/骶髂处骨折呈水平位分离变位;β系前者垂直方向分离变位;γ系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变位;δ系αβγ综合性的浮动损伤。股近端关节损伤变数:Ⅰ系股骨头骨折;Ⅱ系股骨颈骨折;Ⅲ系股骨转子部骨折;Ⅳ系Ⅰ~Ⅲ混合性骨折。应用上述构成的髋臼骨折ABC损伤变数定位系统,统计1997年3月至2010年2月,1122例髋臼骨折,其中18例双侧髋臼骨折,共1140例髋。分析研究骨盆前后位片,髂骨、闭孔斜位片及2/3DCT资料。结果:1140例组别各损伤变数构成比:A类骨折237例(20.8%),B类骨折605例(53.1%),C类骨折298例(26.1%)。涉及前柱壁骨折808例,发生率为70.9%,中柱壁骨折507例,发生率为44.5%,后柱壁骨折1026例,发生率为90%。涉及髋臼变数1,即简单移位骨折203例(17.8%);变数2,即粉碎性骨折516例(45.3%);变数3,即压缩性骨折缺损421例(36.9%);涉及骨盆环损伤249例,占总数21.8%;涉及股骨近端骨折75例,占总数的6.6%;双侧髋臼骨折与相关盆环、股骨近端变数组18例(1.6%)。1140例髋臼骨折之关键部位与疗效要素:涉及髋臼中(臼顶)柱/壁骨折507例(44.5%);压缩性缺损421例(36.9%);盆环变数249例(21.8%);股近端关节变数75例(6.6%);而相对简单的Aa/p1/2、Bap1/2型髋臼骨折486例(42.6%)。结论:研究表明髋臼损伤变数中粉碎压缩,尤其是压缩缺损骨折占重要比重,同时彰显了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或股骨近端损伤变数并非少见。该研究揭示了髋臼骨折损伤变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百分比表明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要素:负重之臼顶44.5%;压缩之缺损36.9%;盆环之浮动21.8%;"头-臼"之双折6.6%。该系统在伤情评估、解剖定位、难度指数、选择对策、手术入路、疗效预后等方面,起到临床指导作用,创建了同类型骨折损伤变数的比较,为"同质语言"的交流,探索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影像学资料,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分组.结果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冠脉狭窄和钙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简便、快捷、准确、可靠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聚乳酸是否可以用作骨骺软骨细胞的载体。方法采用多孔聚乳酸膜片作载体,与骨骺软骨细胞共培养,通过组织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载体的关系及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了解聚乳酸载体肌肉植入后分子量改变情况和局部反应。结果倒置显微镜、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均显示细胞可以在载体上生长,并且分泌基质;聚乳酸载体植入体内后分子量逐渐减少,周围异物细胞较少。结论首次成功地培养出了组织工程骺软骨;聚乳酸在体内可以不断降解,组织相容性较好;骨骺软骨细胞可以在载体上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8.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10只杂种犬肱骨近端制作骨缺损动物模型,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修复骨缺损,并以高温烧结羟基磷灰石陶瓷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5天、4周、8周、12周和16周处死动物,通过X线和组织学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完全充填骨缺损,界面与骨结合紧密,生物相容性良好,并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可逐渐降解并被新生骨爬行替代,与骨整合为一体。而羟基磷灰石陶瓷不能紧密充填骨缺损,在实验期间与骨界面清晰,并且没有见到降解现象。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具有原位固化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钢板内固定后所致的局部骨质疏松是钢板取出后再骨折的主要原因。方法:本实验采用316l医用不锈钢制成的三种不同力学性能的4孔钢板固定在犬完整胫骨中段,以单纯普通皮质骨螺丝钉固定作对照组。用静态应变仪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胫骨应变值,观察活体骨组织不同时期骨CT片灰度变化及测试扭力。结果:上述不同的方法固定均可使局部产生骨质疏松,其程度与钢板的刚度成正比关系,但随时间延长这种骨质疏松可逐渐减轻。生物力学测试表明随着骨质疏松的减轻,骨质的力学性能亦逐渐恢复,但术后5个月时仍未恢复到固定初期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不同粉体粒径对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 (carbonatedhydroxyapatitecement,CHC)的固化时间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为其修复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研磨和超细粉体技术制备 4 0 0目、6 0 0目和超细粉体粒径的CHC干粉 ,检测不同粉体粒径对CHC固化时间和压缩强度变化。结果 超细CHC干粉平均粒径为3.10 9μm ,比表面积为 2 .2 88m2 /cm3 ,在 37℃、10 0 %湿度条件下CHC固化时间随粉体粒径减小而缩短 ,而固化后压缩强度随粉体粒径缩小而升高 ,超细粉体CHC初凝时间 3min ,终凝时间 8min ,最终固化后压缩强度 (5 1.0 4 2± 3.72 8)MPa。结论 超细CHC具有原位固化性能 ,固化时间合理 ,压缩强度高 ,比较符合临床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