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共6例,均有基础疾病或高凝因素,易误诊为其他脑血管病。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MRI表现。对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6例行MRV检查,2例行DSA检查。 结果 4例上矢状窦及横窦同时受累,1例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同时受累,4例单纯乙状窦受累,2例单纯横窦受累。MR平扫1例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8例表现为T1WI、T2WI高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5例表现为脑静脉异常强化,静脉窦壁表现为环形、三角形或平行状强化,而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不规则充盈缺损或空三角征。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不显影、侧支血管形成、邻近深部脑静脉扩张。 结论 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无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结果21例患者年龄16~57岁,男女比例为1:0.61。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为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妊娠。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V)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为一处或多处静脉窦闭塞或不完全闭塞。经脱水、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局部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21例患者中14例(66.7%)痊愈,6例(28.6%)好转出院。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MRA/MRV确诊阳性率高,而DS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抗凝及强有力的脱水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治疗对改善重症CVST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不同部位CT静脉血管造影21例,颈静脉及门静脉系统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下腔静脉及下肢造影由小隐静脉注入对比剂,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血管成像技术及诊断价值.结果静脉血管CT造影表现不同于动脉CT造影,不同部位的静脉血管表现不同.21例中发现颈鼻咽癌侵犯血管1例,血管走行纡曲1例;下腔静脉瘤1例,肿瘤压迫下腔静脉1例;门静脉高压1例,疑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1例;11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不同部位的静脉影像表现存在差异,不同的重建技术对血管的显示有影响.下腔静脉造影应注意假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 CVST)是一种少见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和产褥期、口服避孕药、颅脑损伤、脱水等[1],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病例可出现头痛[2],可呈急性发作(霹雳样头痛),目前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 ,MRA)被认为是诊断和随访的最佳工具[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确诊的CVST患者的MRV特征。MRV采用2D-TOF技术,所有患者均进行MRV检查,2例行DSA脑血管造影。结果上矢状窦受累8例,横窦受累6例,乙状窦受累4例,MRV表现为静脉窦内不规则充盈缺损或静脉窦闭塞。2例患者一侧颈内静脉不显影。结论MRV可以早期、准确、无创诊断CVST,并可应用于CVST治疗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16层螺旋CT对31例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SCTV)检查,所有采集的原始数据导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法(VR)重建,从而得到清晰而满意的临床诊断图像。结果:所有受检者血管重建显示良好,31例MSCTV检查中, 26例可显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深静脉血栓形成。MSCTV主要征象包括:受累肢体肿胀,原始轴位图上血管腔内的充盈缺损,重建图像上显示管腔狭窄、中断或变细,明显浅静脉、侧支静脉扩张、纡曲。结论: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技术可以充分而准确地显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情况,并可显示静脉血管情况,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多普勒超声及数字血管减影(DSA)检查,MSCTV可作为下肢静脉血栓性病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结果: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97.50%,阴性预测值为82.35%。结论: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方法,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脑血管病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漏诊而常延误治疗。近年来,影像学新技术的出现使CVT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本文就CVT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平扫CT值对判断急性脑静脉窦血栓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急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例组)CT及临床资料,并与对照组A(28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正常者)及对照组B(28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者)的颅脑CT平扫资料进行比较,分别测各组脑静脉窦CT值。将病例组分别与对照组A、B所测得静脉窦最高CT值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病例组及对照组B最高CT值行ROC曲线分析,统计三组静脉窦CT值的差异。结果病例组CT平扫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62~86 HU,平均(76.21±5.90)HU;对照组A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37~56 HU,平均(44.14±3.99)HU;对照组B静脉窦最高CT值范围51~69 HU,平均(62.61±4.71)HU。病例组与对照组A静脉窦最高CT值有极显著性差异(t=9.740、P0.001);病例组与对照组B静脉窦最高CT值也有极显著性差异(t=24.400、P0.001)。病例组病变区静脉窦的平扫CT值明显较非发病人群高,即使是血红蛋白升高的人群其静脉窦CT值也低于急性静脉窦血栓病例的水平。ROC分析结果当静脉窦CT值为68.50 HU时,诊断急性静脉窦血栓的曲线下面积0.966,敏感度为92.9%,特异度96.4%。按此CT值可有效初步筛除急性静脉窦血栓的患者。结论采用静脉窦平扫CT值用于初步判断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静脉窦最高CT值超过68.5 HU时,应积极排查静脉窦血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在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静脉造影术和多普勒超声是以往临床常用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SCT的临床普及,CT静脉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本文就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CT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例CVST患者的头颅CT、MRI及MRV表现。结果:15例血栓位于上矢状窦,8例位于下矢状窦和直窦,7例累及横窦-乙状窦,5例为多窦受累,7例患者伴有皮质引流静脉及脑深部大静脉受累;10例急性病例,CT见直接和/或间接征象;MRI示32例典型病例表现为脑静脉窦内正常流空效应消失,代之以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MRV示受累静脉窦全程或节段性闭塞。结论:对急性CVST,头颅CT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而对于亚急性和慢性者,常规MRI及MRV的表现具有特征性,其是诊断CVST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脑静脉血栓形成(CVST/CVT)CT平扫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便提高CT平扫对CVST/CVT的早期认识,优化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材料与方法:搜集拟诊为CVST/CVT病例25例的平扫及部分增强病例,经与MR与DSA等对照。重点回顾会诊前后血栓本身的CT平扫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并进行对照,比较两者的结果。结果:CT平扫初诊血栓的直接征象的阳性率为13/25,阴性率为12/25,其中假阳性3例,假阴性8例。会诊后血栓阳性征象为21/25,阴性率为4/2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别有显著性。而脑实质改变,会诊前检查的阳性率为20/25,阴性为5/20,而会诊后影像学阳性率为21/25,阴性为4/2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的差别无显著性。同时分析了CT平扫误诊原因及正确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策略。结论:CVST/CVT CT初次平扫,大多都有血栓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正确认识这些征象,可以提示CVST/CVT的存在,并推荐立即行CTV检查来证实CT平扫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双期脑血管减影成像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动静脉双期减影去骨成像(DP-B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P-BSCTA的117例患者病历资料。其中50例(A组,无血管病变)未行DSA检查; 67例(B组)行DSA检查。按去骨程度、血管显示与污染程度分别对A组双期图像进行评分(1~5分),并计算后处理时间。用双盲法比较B组DP-BSCTA与DSA。统计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A组:51个期相(51/100,51.00%)完全去骨(5分),其他辅以手工后完全去骨。软件双期去骨时间及辅以手工时间分别为(2.97±0.29)min、(2.22±0.96)min。45个(45/50,90.00%)动脉期及41个(41/50,82.00%)静脉期图像4~5分,37例(37/50,74.00%)双期评分均为4~5分。B组:阳性63例,其中动脉瘤29例,血管畸形11例,烟雾病3例,静脉窦血栓3例,动脉狭窄病变17例(34处);阴性4例。DP-BSCTA检出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两组剂量长度乘积平均(875.77±67.94)mGy·cm。结论 16层螺旋CT DP-BSCTA能快速去除颅骨,同时得到类似DSA的动、静脉期高质量图像,检出脑血管病变的能力与DSA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5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15~52)岁,平均(34.92±9.69)岁.多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有呕吐,视物不清,复视,抽搐,肢体活动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灶,部分伴发渗血或血肿.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痊愈12例,好转37例,无效2例,脑疝形成自动出院2例.结论 认识CVST的临床特征并及时行MRV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CVST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