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Diabetic Osteoporosis,D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依据Meta分析要求,对CBM、CNKI、PubMed、Springer、Embase Databases、Cochrane Library、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网、专利数据库等进行检索,纳入以唑来膦酸注射液作为主要干预措施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的研究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8年8月,检索资料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提取,若有分歧,则由第三方协助并解决;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有效性、骨密度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受试者共10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血液指标[包括血钙、血磷、血清I型胶原C末端肽(s-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血清骨钙素蛋白(BGP)]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部位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密度值(腰椎、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华氏三角区)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篇文献发现明确的唑来膦酸注射液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且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消失。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对治疗DO有一定疗效,且具有一定安全性,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行分析才能对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出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波  柳俊  周长发  文翰  曲超 《人民军医》2007,50(11):691-691
2001年10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治疗士兵肛裂67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7例中,男61例,女6例;年龄16~25岁,平均20.8岁。病程1天~4个月。Ⅰ期肛裂47例,Ⅱ期肛裂17例,Ⅲ期肛裂3例[1]。并发前哨痔6例,肛乳头肥大4例,肛隐窝炎11例,肛周湿疹3例,混合痔7例,肛门瘙痒4例。1.2治疗方法合理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防治腹泻与便秘,排便不努挣,不久蹲,保持肛门周围清洁。每天用3%~5%温盐水坐浴约15min,坐浴后用肤痔清软膏均匀涂在肛裂处及并发症患处,每天2次。疼痛明显者服镇痛药。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2年全国肛肠学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益糖康通过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纠正骨骼肌细胞过度凋亡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IR)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制备益糖康含药血清,将C2C12细胞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益糖康含药血清高、中、低剂量(40、20、10 g·kg-1)组、RAGE抑制剂组,除空白组外,用棕榈酸诱导C2C12 IR模型细胞,然后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方式后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及葡萄糖消耗量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要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p53、胱天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2)体内实验,将96只符合研究标准的Wistar大鼠设置空白组、对照组、益糖康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1)、吡格列酮(1.35 mg·kg-1)组,运用高糖高脂糖尿病模型诱导饲料联合...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国内外学者均在不断探索人工晶状体表面处理的新方法。我们将在α-烯内基葡糖苷成功接枝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的基础上,探讨人工晶状体亲水化处理对巨噬细胞膜黏附和NO合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推广和应用该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BL-3新型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后的中期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59例(87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40只眼)植入SBL-3新型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为多焦组;29例(47只眼)植入Softec HD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单焦组。术后随访3~12个月,记录术后裸眼远距离(5 m)、中距离(80 cm)、近距离(40 cm)的裸眼视力,矫正远视力及术后等效球镜屈光度;利用VF-14量表行主观问卷调查;对术后眩光的发生率、日常生活老视眼镜依赖与否进行问卷记录;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空间频率(MTF cutoff)、斯特尔比值(SR)、对比度视力(包含100%、20%及9%三种)及调节幅度等指标。单焦组和多焦组两组患者各个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前术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单焦组与多焦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距离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59,-13.382;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术后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0,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距离视力分别为(0.87±0.17)与(0.82±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9,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后矫正远距离视力分别为(0.91±0.13)与(0.91±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后裸眼中距离视力分别为(0.70±0.17)与(0.54±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88,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后裸眼近距离视力分别为(0.71±0.20)与(0.2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340,P<0.05)。单焦组与多焦点组患者采用VF-14表评分分别为(75.39±10.30)与(97.50±4.50),前者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7,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对老视眼镜的依赖程度分别为5%(2/40)与93.6%(4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04,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后眩光的发生率分别为7.5%(3/40)与4.26%(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5,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的MTF cutoff分别为(24.17±7.68)c/deg与(27.00±10.98)c/d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8,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的OSI分别为(2.0±0.7)与(1.7±0.8),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的SR分别为(0.13±0.03)与(0.15±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在100%、20%及9%对比度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45,1.886,1.968;P>0.05)。多焦组与单焦组患者术眼调节幅度分别为(2.30±0.80)D与(1.60±0.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P<0.05)。 结论SBL-3新型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以提供较好的全程视力和视觉质量,术后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尹利  李彪  曲超 《眼科新进展》2020,(5):411-414
目的对一种新式缝合固定技术即无线结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法的安全性及力学参数进行分析。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其中A、B、C、D组右眼为实验眼,分别给予1针、2针、3针、4针的巩膜层间Z字缝合,使用微型测力计测其拉力,比较各组间拉力的差异;E组右眼均给予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于术后1 d、7 d、14 d、30 d、45 d每次处死2只,取其巩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巩膜缝线处愈合状态。结果A、B、C、D四组拉力逐渐增大,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且3针巩膜层间Z字缝合平均拉力(0.2423±0.0242)N,大于人工晶状体最大悬吊力(0.0583 N),足以稳固人工晶状体。E组HE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 d缝线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术后7 d巩膜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术后14 d炎性细胞向缝线处聚集成簇,术后30 d炎性细胞仅局限于缝线处,术后45 d缝线周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几乎不见炎性细胞。结论巩膜层间Z字缝合3针足以稳固晶状体;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缝线在远期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小儿胃重复畸形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小儿胃重复畸形的MS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儿中,男4例,女1例;年龄9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33个月;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及腹部包块;经MSCT联合增强检查,表现为单房囊肿型4例、多房囊肿型1例,均紧密附着于胃壁某一侧,有共壁相连,囊壁厚;增强扫描囊壁呈均匀明显强化,且与胃壁强化一致,典型病例囊肿壁强化出现双环“晕轮征”;囊内液体密度无强化且与胃腔不相通.结论 MSCT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胃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Luschka关节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Luschka关节在仿生理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 lspinal unit,FSU)伸、屈活动时对下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自外伤致死新鲜尸体下颈段截取32个脊柱功能单位(FSU),随机抽样,将32个标本均分Ⅰ、Ⅱ两组,Ⅰ组切除双侧Luschka关节,Ⅱ组保留Luschka关节,两组标本分别进行力学测试,根据White下颈椎临床不稳诊断评分标准,研究Luschka关节对维持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结果:Luschka关节具有限制椎体向侧方移位(P〈0.05)及在下颈椎生理范围伸、屈活动时限制上椎体向侧方移位(P〈0.05)和旋转(P〈0.01)的作用。结论:Luschka关节对下颈椎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Luschka关节是下颈椎维持稳定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和应用ellman射频电波刀治疗的体会。方法 回顾与分析我们自2001年6月~2003年5月共2年间手术治疗的2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显微镜下,采用ellman射频电波刀进行血管肿瘤切除。结果 根据头颅CT、MRI及手术所见将21例患者分为2种类型,Ⅰ型:19例,病变位于脑内,均获得镜下全切除,术后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Ⅱ型:2例,病变位于脑外,获得镜下大部分切除(1例术前给予放射治疗)。结论 正确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以及恰当的手术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