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脑积水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出现腹腔源性感染及多发感染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4例术后晚期感染者均为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其中2例患者表现为粘连性肠梗阻、1例患者为多发腹腔内脓肿,1例患者为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均合并颅内感染。经拔除脑室-腹腔分流管、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均得到控制,后期行二次分流手术,疗效满意出院。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晚期感染,尤其腹腔源性感染临床相对少见,并常合并颅内感染。其治疗过程复杂,持续引流及系统性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并推广中国儿童与老年健康证据转化平台(Chinese Clearinghouse for Evidence Translation in Child & Aging Health,CCET)。方法分别成立儿童、老年健康顾问委员会,利用科学的评价量表评价筛选国内外相关的儿童、老年健康促进项目并由研究团队翻译转化。与兰州博阳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根据网站需呈现的内容与目标功能,共同规划设计网站框架与界面,初步建立站点。将转化的健康证据及其他信息资源(疾病基本情况、项目评价量表、研究报告标准等)上传使之在网站相应栏目中呈现,建立CCET网站,并通过微信和微博媒介定期传播儿童及老年健康最新进展、循证研究最新方法。结果CCET主要由儿童健康、老年健康、评价量表、报告标准、推广应用和老年抑郁症循证防治数据库6个版块组成。CCET儿童与老年健康促进项目由国内外专家采用科学的评价量表筛选和评价,转化的证据科学性强,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机构和社区有意向参与CCET研究和应用转化项目。结论CCET致力于循证方法培训,建立国内健康干预项目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评价系统,对国外证据转换后的后续干预项目培训,提升服务机构能力,以及综合干预课程研发。CCET信息全面、界面简单、用户友好,为促进我国儿童与老年健康提供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多样,目前其治疗效果遭遇瓶颈。通过综述人工智能在颅内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历史沿革和应用现状,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该项技术,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提高颅内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最终实现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60岁以上人群中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大型医学数据库通过系统集成医学数据,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从研究假设转化为指导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世界范围内不同脑卒中数据库的特点,阐述其在脑卒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以期促进脑卒中数据库的建设并开展高质量的脑卒中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纳入KC19组的垂体手术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为细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垂体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垂体手术患者3809例,平均住院费用为36 166.82元,平均住院天数为9.42 d;应用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占比35.2%,存在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症(major complication or comorbidity,MCC)/并发症或合并症(complication or comorbidity,CC)的患者占比40%;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费用与患者性别、住院天数、其他诊断数量、手术操作数量、是否应用神经内镜及是否存在MCC/CC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住院时长,其次分别为其他诊断数量、手术操作数量、是否应用神经内镜、是否存在MCC/CC及性别。  结论  在DRG支付方式下,KC19组的细化应着重考虑其影响因素,患者是否应用神经内镜及是否存在MCC/CC应纳入分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多中心神经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SU)出血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中国12个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后≤14 d的成年人神经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416例.采集患者的年龄、诊断、既往史等基本信息,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入院24h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时间,颅内感染,卒中,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手术,心、脑、肺复苏后,休克,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酸碱平衡失调,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17个与溃疡出血可能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法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416例患者中,182例发生SU出血,发生率为12.9% (95%CI:11.2-14.7),其中10例为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出血,发生率为0.7% (95% CI:0.3-1.3).潜在的危险因素中,机械通气〉48 h(RR=0.526,95% CI:0.381-0.726,P〈0.0001)、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RR=0.458,95% CI:0.327 -0.643,P〈0.0001)是影响SU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RR=0.082,95% CI:0.016 -0.411,P=0.0023)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结论 成年人神经重症患者SU出血并不少见,应当重视预防,尤其要重视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特点以及对疗效的影响,并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000-01-01—2017-06-01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1)统计病例的疾病诊断、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治疗方式和疗效的临床资料;2)按是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分为血液系统疾病组和非血液系统疾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疗效和病死率;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按既往接受治疗的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间的疗效以及病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433例,其中同时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5例。1)与非血液系统疾病组相比,血液系统疾病组的男性比例低(P0.01);平均年龄轻(P0.01);治疗有效率低(P0.001)和病死率高(P0.001);2)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手术治疗相对保守治疗有效率高(78.9%对31.3%,P0.01)和病死率低(15.8%对50.0%,P0.05)。结论 1)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具有发病年龄轻、男性比例低的特点;2)血液系统疾病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危险因素;3)当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时,应积极准备,尽量减少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隐球菌脑膜炎常出现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目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问题。颅内压增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作为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何监测、治疗此类疾病是临床关注的焦点。由于隐球菌脑膜炎病理生理机制的特点,药物等内科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通常需要有创操作的干预。本文总结了隐球菌脑膜炎并发颅内压增高的相关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来源的外排体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分离健康成人脂肪MSCs,通过超滤法提取外排体。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PBS对照组,MSC治疗组,exosomes治疗组。于TBI建模24 h后,治疗组分别沿损伤边缘区局部注射,PBS 30μL,MSC 2×10~5个细胞/只,exosomes 25μg总蛋白量/只,总体积30μL。在建模前和TBI后1、3、7、10、13、16和30 d测试所有大鼠的m NSS评分和前肢踩空试验。3和7d处死大鼠,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实时定量PCR检测大鼠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30 d处死大鼠,tunel-neun双标免疫荧光检测TBI后神经元凋亡。结果外排体的治疗显著促进TBI后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治疗效果与MSC治疗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TBI后急性炎性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排体促进脑外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将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更安全的TBI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中国颅内出血影像数据库(CICHID)中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的人口学和基础影像学特征,初步评估CT平扫血肿体积变化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血肿体积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CICHID数据库中共831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血肿体积增加≥6 ml)和血肿未扩大组(<6 ml),并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值<3 ml组(B组)、3~5.99 ml组(C组)、6~12.49 ml组(D组)、≥12.50 ml组(E组),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分为血肿体积缩小/无变化组(A组)和血肿体积变化率<26%组(F组)、26%~32%组(G组)、≥33%组(H组),对比分析不同血肿变化体积时的人口学和影像学特点。结果831例患者中155例发生血肿扩大,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更高(χ2=20.812,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更大(t=?6.148,P=0.000)、CT扫描时间间隔更短(t=2.306,P=0.021)。以血肿体积变化值3、6和12.50 ml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出血破入脑室比例(χ2=50.043,P=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H=97.129,P=0.000)和CT扫描时间间隔(F=4.300,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肿体积变化值为3~5.99 ml组、6~12.49 ml组和≥12.50 ml组出血破入脑室比例(P=0.014,0.005,0.000)、第1次测量血肿体积(P=0.000,0.000,0.000)均高于<3 ml组,≥12.50 ml组CT扫描时间间隔短于<3 ml组(P=0.000)。以血肿体积变化率26%和33%作为分组截点,各组之间仅出血破入脑室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49,P=0.001),其中,血肿体积变化率≥33%组高于<26%组(χ2=10.304,P=0.001)。结论自发性脑实质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8.65%,出血破入脑室、首次测量血肿体积较大和两次CT扫描时间间隔较短可能是导致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