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针镇痛过程中催产素与内源性阿片肽是否协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0.5μL正常兔血清,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②抗甲-脑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对照组,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③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④抗β-内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⑤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所有大鼠第2次注射10min后电针双侧“足三里”。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的指标,以痛阈变化百分率作为衡量电针镇痛效应的平均针刺效应(简称针效)。结果:进入结果分析37只大鼠。①抗甲-脑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29.3&;#177;9.5)%,(7.03&;#177;3.6)%,(64.10&;#177;4.74)%,(27.32&;#177;5.17)%,P〈0.01]。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甲-脑啡肽血清组[(45.4&;#177;2.61)%,(27.26&;#177;7.16)%,P〈0.05-0.01]。②抗β-内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β-内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31.87&;#177;7.35)%,(15.30&;#177;6.15)%,P〈0.05-0.01]。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β-内啡肽血清组[(52.11&;#177;3.22)%,(28.61&;#177;2.93)%,P〈0.05-0.01]。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后能降低电针镇痛的效应,但不能阻断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0.5 μL正常兔血清,40min后,再注入0.5 μL生理盐水.②抗甲-脑啡肽血清组注入0.5 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对照组,40min后,再注入0.5 μL生理盐水.③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 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1 mg/L催产素.④抗β-内啡肽血清组注入0.5 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0.5 μ L生理盐水.⑤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 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 min后,再注入1 mg/L催产素.所有大鼠第2次注射10 min后电针双侧"足三里".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的指标,以痛阈变化百分率作为衡量电针镇痛效应的平均针刺效应(简称针效).结果进入结果分析37只大鼠.①抗甲-脑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29.3±9.5)%,(7.03±3.6)%,(64.10±4.74)%,(27.32±5.17)%,P<0.01].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甲-脑啡肽血清组[(45.4±2.61)%,(27.26±7.16)%,P<0.05~0.01].②抗β-内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β-内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31.87±7.35)%,(15.30±6.15)%,P<0.05~0.01].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β-内啡肽血清组[(52.11±3.22)%,(28.61±2.93)%,P<0.05~0.01].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后能降低电针镇痛的效应,但不能阻断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区注射催产素(OT)和抗催产素血清(AOTS)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AG注射OT能增加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注射AOTS以中和内源性的OT后,对大鼠痛阈虽克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电针期的停针后的电针镇痛效应。提示PAG内生理水平的OT在电针镇痛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内源性的脑啡肽对神经降压素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钾离子透入法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射神经降压 、抗甲-脑啡肽血甭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射神经降压素后,大鼠闯阈明显增加;注射抗离啡肽知清后再注射神经降压素,大鼠痛阈较注射正常兔血清后再注射神经降压明显降低,但仍高于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对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100例随机分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治疗组和盐酸氨溴索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对照组,观察在抗痨治疗基础上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治疗肺部感染的疗效.结果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派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治疗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疗效满意.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缝大核(NRM)内神经降压素(N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在内源性5-HT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以钾离子诱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观察NRM内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NMR内注入神经降压素后,大鼠的痛阈明显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呈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注入抗神经降压素血清或NT拮抗剂后,大鼠的痛阈则明显降低。NRM内注入噻庚啶后,可阻断NT镇痛的效应。结论:NRM内的神经降压素在痛觉调制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且其效应是通过内源性5-HT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8.
宋朝估  刘文彦 《针刺研究》1992,17(3):171-174
<正> 8-精-催产素(8-arginine-vasotocin,AVT)又名管催产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九肽激素,其环状结构部分与催产素(oxytocin,OT)相同,直链部分与精氨酸加压素(Argi-  相似文献   
9.
催产素与八肽胆囊收素对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彦  宋朝佑 《针刺研究》1992,17(2):136-138
<正>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枢神经系统的催产素(OT)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我们最近的工作也表明,脑和脊髓内的OT不仅可以提高大鼠的痛阈,而且能明显增强电针镇痛效应。为进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L—精氨酸对大鼠痛阈影响的双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剂量一氧化氮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作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侧脑室注射大剂量L-精氨酸,对大鼠基础痛阈的影响。结果大鼠侧脑室内注射L-精氨酸160mmol,首先即刻表现为明显的痛敏效应,此后大鼠痛阈逐渐回升,15min后大鼠痛阈升高非常显著。而侧脑室注射小剂量L-精氨酸,大鼠仅显示出明显的痛敏作用。结论大剂量L-精氨酸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呈显著地双相效应。这可能与L-精氨酸在体内两条不同的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