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 0. 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 0. 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 800,最佳临界值3. 25,敏感度85. 06%,特异度70. 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 650、0. 745、0. 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 0. 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 0. 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病因,提高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7例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患者,对其进行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分析,结合生物电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病理活检等手段对多发性脑神经损害的病因进行诊断。结果57例患者经确诊后具体情况为:1例脑干肿瘤,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3例脑干梗死,1例痛性眼肌麻痹,1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脑干脑炎,3例海绵窦血栓形成,4例海绵窦动静脉瘘,1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10例鼻咽癌脑神经侵害、9例多发性脑神经炎、6例颅内动脉瘤。结论临床上有各种各样的疾病能够引起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但是主要的病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鼻咽癌脑神经侵害、多发性脑神经炎、颅内动脉瘤等,鉴别和诊断多发性脑神经损害时要多加注意,以防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en cephalomyelitis,EAE)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豚鼠脊髓匀浆抗原(GPSCH)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EAE组、依达拉奉小剂量组、依达拉奉大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DXM),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发病率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脊髓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三色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结果:依达拉奉大剂量组(8.33%)和DXM组(0%)的发病率均低于EAE组(58.3%)(P0.05);在发病高峰期时,依达拉奉大剂量组(0.32±1.10)、DXM组(0)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EAE组(2.06±2.01)及依达拉奉小剂量组(1.21±1.51)(P0.05);依达拉奉大剂量组(1.25±1.67)、DXM组(0)大鼠16天时脊髓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袖套数目明显低于EAE组(8.17±3.49)及依达拉奉小剂量组(7.67±4.37)(P0.05);依达拉奉大剂量组的轴突及髓鞘损伤程度较EAE组和依达拉奉小剂量组轻;与正常组比较,EAE组、依达拉奉小剂量组、依达拉奉大剂量组及DXM组大鼠的脊髓组织中Nrf2及HO-1表达均上调,依达拉奉大剂量组的表达数目最高,且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EAE大鼠的发病率,减轻发病时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以及脊髓内炎性细胞浸润的程度,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及HO-1的表达,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HIF-1α及MDR1 miRNA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的多药耐药性.方法 收集结肠癌切除的标本60例,用福尔马林(10%)浸泡,制成蜡块存档标本.通过观察HIF-1α与P-gp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找出二者关联.并构建miRAN干扰体系,研究重组慢病毒干扰体系和结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关系.结果 HIF-1α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位置以及肿瘤分化的程度无关(p>0.05),而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HIF-t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613,P<0.05).LoVo细胞对ADR、VCR及5-Fu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沉默HIF-1α前后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沉默MDR1基因后,LoVo细胞对ADR与VCR的耐药性有所逆转,沉默MDR1基因表达对二者化疗敏感性变化无明显影响.结论 HIF-1α与P-gp的表达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的影响,HIF-1α表达与P-g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HIF-1α通过与MDR1/P-gp的相互作用最终参与了结肠癌多药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预测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人民医院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的165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高龄AIS病人(年龄≥75岁),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脑CT复查病人是否发生HT分为非HT组(129例)和HT组(36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构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H-L拟合度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有效性、区分度。结果:HT组病人糖尿病史比例、心房颤动史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HT组(P<0.05);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发病至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高龄AIS病人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7.977,P=0.436...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帕金森病伴发情感淡漠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其他非运动症状间的关系,探讨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邢台市人民医院的7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的运动部分评分量表(unified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Ⅲ,UPDRS-Ⅲ)、修订版情感淡漠评定量表(modified apathy evaluation scale,MAES)、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scale,MADR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examination,MMSE)评分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淡漠、抑郁及认知功能;应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分析情感淡漠与其他非运动症状间的关系;应用 39 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arkinson′sdisease questionnaire-39,PDQ-39)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按患者是否伴有情感淡漠分为情感淡漠组与非情感淡漠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评分的变化.结果 21.3%(16/75)的患者合并有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组患者UPDRS-Ⅲ评分为(23.98±9.46)分,非情感淡漠组为(14.74±6.2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淡漠组MMSE评分为(21.26±3.21)分,非情感淡漠组为(26.57±3.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情感淡漠组PDQ-39评分为(65.20±25.78)分,非情感淡漠组为(34.86±25.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最终得分比较中,情感淡漠组疲劳症状评分为(6.1±0.2)分,明显高于非淡漠组的(2.3±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情感淡漠组兴趣缺乏症状评分为(4.8±1.5)分,非淡漠组为(1.3±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淡漠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常常合并疲劳及兴趣缺乏症状,对日后日常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建立雌性和雄性Wistar大鼠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研究两者的差别。方法:应用非灌注法制备的豚鼠全脊髓匀浆分别免疫雌性和雄性两组Wistar大鼠,诱导建立EAE模型,观察30天,取脊髓组织石蜡包埋,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观察两组大鼠在发病时间、发病率、神经功能评分及病程等方面的区别。结果:雌性Wistar大鼠的平均发病时间(13.67±3.50)天,发病率为60%,病程有复发-缓解的特点,神经功能高峰期评分(2.20±1.96)分;雄性Wistar大鼠的平均发病时间(12.18±1.55)天,发病率为85%,呈一过性发病,神经功能高峰期评分(3.46±1.61)分。结论:雄性Wistar大鼠的EAE模型较雌性Wistar大鼠具有发病率高、单相急性病程等特点,为研究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及其发病的性别差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并对其认知功能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12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测试所有研究对象的CysC、CRP和Hcy水平,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并分析CysC、CRP和Hcy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CysC、CRP和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oCA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和MMSE的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sC、CRP和Hcy水平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MMSE评分和MoCA评分与Hcy、CRP和CysC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CysC、CRP和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CysC、CRP和Hcy水平越高,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对伴发眩晕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其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138例伴发眩晕的PCI患者入院后给予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包括MRI、DSA,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 138例患者,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者8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9例,综合所有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86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有12例患者明确有心脏痛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其余4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伴发眩晕的PCI患者的血管异常病因为: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②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的后循环出现低灌注状态或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