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载体6复合脂肪干细胞(Microcarrier 6-ADSC)治疗肛瘘的疗效,为肛瘘微创化治疗探索新途径.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兔建立兔肛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4组:Microcarrier 6-ADSC复合组、ADSC治疗组、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病理HE染色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 Microcarrier 6-ADSC复合组和ADSC治疗组的瘘管组织中有散布的横纹肌细胞和上皮组织,少量淋巴细胞聚集在微载体6周围,在ADSC治疗组中可见到脂肪细胞聚集;对照组可见肉芽组织和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大量坏死组织.与手术组相比,Microcarrier 6-ADSC复合组和ADSC治疗组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Microcarrier 6有利于AD-SC的多向分化,可为ADSC的生存提供良好环境,促进瘘管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肝源性干细胞抗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分成2组,ConA模型组和干细胞干预组,干预组腹腔注射人肝源性干细胞,模型组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干预12h后尾静脉注射ConA,注射ConA后分5个不同时间点(0h、3h、6h、12h、24h)分别处死小鼠,检测血清ALT、AST、TNF-α和IL-10的水平,检测肝组织TNF-α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程度。结果干预组小鼠(12h、24h)较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下降(P0.05),肝组织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干预组小鼠(3h、6h、12h)血清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IL-10(6h)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肝组织TNF-α和IL-10的mRNA水平变化与血清基本一致;TUNEL染色显示干预组小鼠(12h、24h)肝组织凋亡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结论人肝源性干细胞抑制促炎因子释放、促进抑炎因子表达及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保护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体人肝源性干细胞外泌体(HLSC-exo)不同时间静脉注射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差速离心法提取HLSC-exo, Western blot检测其标志蛋白CD9、CD63的表达,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粒径分布。将5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A模型组和HLSC-exo治疗组。根据给予磷酸盐缓冲液或HLSC-exo后再注射ConA间隔时间不同,分为3 h、6 h、12 h亚组;检测血清中ALT、AST、TNFα、IL-10水平;比较各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及病理组织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HLSC-exo是直径为90~110 nm的囊泡体,电镜下可见清晰的“茶托样”结构,其特异性标志蛋白CD9和CD63均有明显的表达;空白对照组小鼠ALT、AST水平分别为(31.81±6.74)U/L、(69.75±8.30)U/L。相较于空白对照组,ConA 3 h、6 h、12 h模型组小鼠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HLSC-exo 3 h、...  相似文献   
4.
病历资料:患者男,49岁,务农,因“进而进行性吞咽困难伴剑突下疼痛3月”就诊。人院查体:皮肤、黏膜无黄染,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管中段(相当于气管分叉下约1cm处)见管腔狭窄,左右为向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边缘尚光滑。右壁欠光滑,病变区黏膜失去正常形态,范围长约3cm,与正常食管分界清楚,病变距贲门约9cm,余各段食管、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电子胃镜检查活检病理:“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Ⅱ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IPI-92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在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过程中IPI-926对Hedgehog (刺猬,Hh)信号通路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 常规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T-2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培养基)和不同浓度IPI-926(10 nM、20 nM、30 nM)的实验组,培养HT-29细胞72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各组培养72 h后HT-29细胞抑制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培养72 h后HT-29细胞Shh、Ptch、Smo和Gli-1 mRNA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照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而用不同浓度IPI-926(10 nM、20 nM、30 nM)处理的HT-29细胞细胞凋亡增加,并随着IPI-926浓度的增加,凋亡率明显升高;10 nM、20 nM、30 nM浓度的IPI-926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抑制率分别为(17.23±1.32)%、(38.34±1.82)%和(75.81±3.43)%,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抑制率呈量效关系。空白对照组和IPI-926浓度为10 nM时Shh、Ptch、Smo和Gli-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IPI-926浓度为20 nM和30 nM时,Shh、Ptch、Smo和Gli-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比空白对照组明显下调,并且IPI-926浓度为30 nM时的Shh、Ptch、Smo和Gli-1的表达明显高于20 nM时的mRNA表达。 结论 小剂量IPI-926不能有效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但当超过20 nM时则可以有效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的机制可能与Hh通路相关成员Shh、Ptch、Smo和Gli-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冠脉搭桥术患者血浆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比较2种手术方式对脑损伤程度有无不同,探讨术中影响血浆S100-B蛋白水平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30例择期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体外循环组(CPB group,A组)和微创非体外循环组(non-CPB group,B组),每组均为15例。于术前、麻醉后、主动脉侧壁钳开放时、术毕时、术后2 h、6 h、12 h和24 h采血测血浆S100-B蛋白浓度。结果: (1) 两组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浓度均在升主动脉侧壁钳开放时显著高于术前,且A组患者血浆S100-B蛋白浓度峰值是B组的3倍多(2.32±0.26 μg/L和0.71±0.14 μg/L),之后逐渐降低,到术后24 h基本接近正常。(2) 术中患者血浆S100-B蛋白升高水平与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或心表手术操作时间呈正相关(A组:r=0.659,P<0.05;B组:r=0.584, P<0.05)。结论: 血浆S100-B蛋白水平可以用来评价2种冠脉搭桥术对脑的损伤程度,术后连续检测对于诊断脑损伤并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具有重要价值;非体外循环微创冠脉搭桥术较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更能够有效降低对脑损伤的程度和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有机磷中毒5年后儿童行为问题分析洪丰,潘红娜,邵珠艳,赵公华疾病造成儿童心理及行为异常研究的报道日渐增多[1,2],但有机磷中毒对儿童行为的远期影响尚未见报道,本文就40例有机磷中毒住院救治儿童5年后行为问题进行分析。一、对象和方法随机收集了198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与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和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检测5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细胞CerbB2P185癌基因蛋白及血清HBeAg,同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与国内常模对照。结果显示CerbB2P185癌基因蛋白阳性患者SAS和SDS总标准分均值升高,分别为44±6和49±10,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提示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Blalock-Tausig分流术即将锁骨下动脉和肺动脉吻合,在临床上较其它方式的分流术效果更优,但这种分流术对锁骨下动脉给同侧上肢供血极为不利。因此,利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作改良的Blalock-Taussig分流术,可保留锁骨下动脉,并...  相似文献   
10.
陈隽鹏  洪丰  郑顺利 《广东医学》2006,27(12):1914-1916
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指一次或几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I/R),可以增强心肌对此以后的较长时间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IPC的心肌保护作用范围广,可以显著缩小梗死面积,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心脏功能。矾的机制复杂,细胞外的预处理信号如何传至胞内引起胞浆乃至胞核内的反应尚未完全阐明。从IPC的诱发至产生效应的信号过程大致可以分三步:①内源物质的释放并作用于细胞膜。②启动胞内的信号传导途径。③终末效应物质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protein kianse C,PKC)依赖的细胞信号传导是IPC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