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 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2例病灶位于右侧纵隔,1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盆腔。5例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梭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晰,肿块内见不均匀脂肪密度,4例可见假包膜形成;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脂肪密度无强化。 结论 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与其病理基础间的关系,为临床肺结核空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肺结核并空洞患者的诊治资料,分析其CT检查资料和病理检查资料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其CT表现的特点及其病理基础.结果:肺结核空洞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分类中的薄壁空洞和干酪空洞与CT检查分类中的侵润空洞一致,两种检查方法对纤维空洞的概念表述一致.结论:对肺结核并空洞的患者进行CT检查,可以明确肺结核的活动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明确依据,同时可以根据CT检查结果评价肺结核伴空洞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例1男,66岁。体检发现后腹膜占位。患者无畏寒、腹痛、腹泻,大小便正常。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病史。体检:腹平软,未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双输尿管径路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特殊。CT平扫及增强:骶骨前方两侧髂血管之间见一直径约5 cm类圆性肿块,内见脂肪密度,境界清,增强后脂肪密度无强化,病灶实质部分轻度强化(图1~3)。手术及病理:术中见腹膜后骶骨前两侧髂总血管间一约5.0 cm×3.5 cm肿块,质地中等,有包膜,与周围境界清,紧  相似文献   
4.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 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 结果与结论: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例患者286根骨折,其中52例保守治疗,其余1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目的:分析双源CT 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双源CT 对65 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结果与结论:双源CT 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 例患者286 根骨折,其中52 例保守治疗,其余13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 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色病是因为铁吸收过多形成体内铁贮存过量而导致以肝实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欧美国家常见,通常在40 ~ 50岁发病,我国罕见.现将本科经病理学检查等证实为原发性血色病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术前实施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的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2例(97个)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术前给予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并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分析病灶定位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影响并发症因素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3%(21/92),Hookwire定位成功率为95.65%(88/92)。所有97个肺结节均进行电视胸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2.4±4.2)min,平均出血量为(20.4±3.8)m L。经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见,结节与胸膜的距离、进针角度、肺部疾病史、进针深度及穿刺时间为导致并发症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穿刺时间、进针深度及肺部疾病史为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T引导下的Hookwire定位应用于术前孤立性结节中可有效提高病灶定位的准确率,且此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症状轻,能够在术中一并处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因“腹胀、发热、消瘦1周”入院.体检:体温37.6℃,无贫血貌,左颈部扪及6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1.2×1.0 cm,质硬,活动度差,无触痛,两肺呼吸音粗,心率82次/min,腹平坦,全腹软,左中下腹压痛,无肌卫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8×109/L,血红蛋白133 g/L,血小板321×109/L,白蛋白24.9 g/L,ALT 23 U/L,TBil 19.6 μmol/L,LDH 430U/L,血肌酐69.8μmol/L,CA 125 350.1 U/ml,CA 19-915.8 U/ml,CEA 2.19 ng/ml,AFP 1.95 ng/ml.  相似文献   
9.
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成SAH组、手术对照组、生理盐水组3组,每组6只,每组分别于手术后第3、7、14d行DSA(脑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超声)、组织学检查。结果TCD检查表明仅SAH组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组织学检查示SAH组动物脑血管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DSA证实SAH组动物发生了明显痉挛。结论此方法适合制作蛛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细胞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之间的关系。方法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利用磁共振氢谱研究脑组织细胞代谢的变化,并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正常组NAA/Cho+Cr为0.885±0.044,SAH组在注血后NAA很快减少,第3 d减为注血前的75%,第7 d下降最为显著,为注血前的61%,第14 d轻度回升。rCBF在注血后的第3 d下降最为明显,随后开始回升,第14 d为SAH前的67%。病理检查显示:颞叶、顶叶局部脑区神经细胞的细胞质浓缩、核浓染,以SAH后第7d最为明显,没有发现细胞坏死。结论NAA/Cho+Cr的减少与SAH后的局部脑缺血密切相关,但是较rCBF的下降晚,说明SAH后同时存在细胞代谢和rCBF的变化,并且细胞代谢变化可能是脑血管痉挛的继发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