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骨伤疾病治疗中,往往偏重于“瘀”的治疗,采用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但有时却差强人意。笔者通过对近贤董汉良所提“痰瘀相关学说”的学习后试用痰瘀并治的法则,治疗骨伤科疾病,疗效有较显著提高,故不揣浅陋,介绍如下,请同道斧正之。  相似文献   
2.
紫杉醇是一种具有新细胞毒作用机理的抗微管药物。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者首次用紫杉醇治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HNL),用紫杉醇96小时输注的疗效很低,并且只获部分有效(PRs)。本文报道紫杉醇3小时输注对复发性和顽固性NHL患者的疗效。 受试患者经组织学确诊为复发性或顽固性NHL。紫杉醇输注前4小时服地塞米松20mg。输注前30分钟以地塞米松20mg、苯海拉明50mg及西咪替丁300mg静注。紫杉醇(200mg/m~2)在门诊条件下行3小时静脉输注,每3周一次。紫杉醇剂量根据毒副作用而定,若中性粒细胞最低值>1000μl或血小板最低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DCEUS)及三维(3D)成像在良恶性胃溃疡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行胃超声检查并经电子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患者,行DCEUS及3D成像,分为良性胃溃疡组22例,溃疡型胃癌组25例。在口服超声造影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静脉超声造影,分别记录和存储二维(2D)和3D超声造影图像。描记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灌注时间(IT)、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PI)和增强强度(EI)。结果 DCEUS显示良性溃疡为轻度增厚的胃壁[(8.66±2.87) mm]伴较小范围的凹陷,恶性溃疡表现明显增厚的胃壁[(13.98±3.63)~(20.83±3.69) mm]伴较大范围的凹陷,且凹陷处形态不规则,底部不平坦。采集到胃黏膜皱襞、溃疡病灶及局部血管的3D-DCEUS图像,溃疡病灶显示胃黏膜皱襞中断,恶性溃疡胃壁增厚隆起多呈“火山口”表现,局部血管丰富杂乱。良性溃疡组病灶与周边正常胃壁组织AT、TTP、IT、BI、PI和EI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恶性溃疡组病灶与周边正常胃壁组织TTP、IT和BI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AT、PI、E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2.02) s vs (10.90±2.75) s, P=0.008;(35.46±5.77) dB vs (29.73±8.72) dB,P=0.009;(30.76±5.76)dB vs (23.45±6.84) dB,P=0.000)];恶性溃疡PI、EI均大于良性溃疡(P<0.05)。结论 DCEUS获得胃壁及病灶的解剖结构及血流灌注双重信息,可作为良恶性溃疡鉴别诊断的新方法。3D成像提高了传统超声图像的质量。3D-DCEUS可直观地显示肿瘤立体形态和血管空间结构,有助于提升传统超声图像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5.
可溶性尿激酶受体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酶受体(uPAR)是一种多功能受体,主要介导纤溶酶原的活化,它与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过程密切相关。检测肿瘤患者血浆或血清中可溶性尿激酶受体(suPAR)有助于评估肿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通过阻止尿激酶(uPA)与其受体的结合,可以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强患者病历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病历管理改革前后的患者病历各400例,设置为观察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病历合格率和医疗纠纷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病历的合格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疗纠纷例数比例少于对照组(<0.05)。结论加强患者病历管理可有效减少医疗纠纷,降低医疗风险,促进医疗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和嗜铬颗粒素A在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CC 85例.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正常肝细胞有弱表达,但在HCC组织,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显著增强,而且癌细胞荧光染色强度存在区域性差别,通常临床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分化越差,荧光染色较强的癌细胞越多. HCC的组织学分级越高,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越多. 85例HCC中有71例癌细胞呈组织蛋白酶D强阳性,阳性率83.5%. 在组织学分级为3~4级的28例中,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占26例(阳性率92.9%);组织学分级为2级的53例中,有46例阳性(阳性率86.8%);而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4例中,仅有1例阳性(阳性率25.0%). 组织蛋白酶D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中有明显差别(P<0.01). 我们还发现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 有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2.8岁(32岁~68岁),无组织蛋白酶D表达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1.2岁±4.5岁(28岁~71岁)(P>0.05). 组织学分级为1级的HCC CgA阳性率为75.0%(3/4),2级的阳性率71.7%(38/53),3~4级的阳性率为71.4%(20/28). 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gA阳性细胞的分布,在组织学分级不同的HCC没有明显差别(P>0.05). 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在大部分癌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 结果提示HCC的癌细胞对组织蛋白酶D的加工出现障碍,因此组织蛋白酶D在细胞中积聚. 由于组织蛋白酶D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和自分泌性丝裂原活性,因此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增加可能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有一定作用. 这些发现表明组织蛋白酶D对HCC有预后诊断价值.结论组织蛋白酶D和CgA在绝大部分HCC都可同时表达. 也提示肝癌细胞中组织蛋白酶D可能与CgA的加工有关. 因为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组织蛋白酶D在HCC表达显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肺黏膜相关性淋巴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男,78岁,因左侧卧位气急5个月余,咯血4d于2001年8月入院,体检:体温36.1℃,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胸呼吸运动,语颤减弱,右肺呼吸音减弱,心脏听诊无异常,肝脾未及。胸部X线立位片示右上肺,中肺野大片状密度增高影,内有空气支气管征,右心缘及右膈而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9.
背景:肺移植后患者床边胸片的质量关系到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对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的:比较肺移植后患者应用传统屏-片组合和计算机数字化系统进行床边胸部摄片的图像质量,以选择优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78例肺移植后患者床边胸片传统屏-片摄影425张和计算机数字化摄影411张的图像资料,提出优质片评估标准,经3位高年资医师、技师读片将其从优质片到废片分为Ⅰ~Ⅳ级,然后分析影响两组床边胸片质量的因素,并计算两组的平均曝光剂量。结果与结论:肺移植后患者床边胸片,传统屏-片组:Ⅰ级片135张(31.8%)、Ⅱ级片171张(40.2%)、Ⅲ级片107张(25.2%)、Ⅳ级片12张(2.8%);计算机数字化摄影组:Ⅰ级片266张(64.7%)、Ⅱ级片105张(25.5%)、Ⅲ级片37张(9.0%)、Ⅳ级片3张(0.7%),两组床边胸片图像质量分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计算机数字化摄影组平均曝光剂量1.56mA·s明显小于屏-片组3.27mA·s(P〈0.01)。提示肺移植后患者计算机数字化摄影系统床边胸片质量明显优于传统屏-片组合床边胸片,应用计算机数字化摄影系统可提高优质片,减少废片,降低X射线照射剂量,可作为肺移植后患者床边胸片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对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均为单发,位于胃部2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小肠系膜2例?食管1例?直肠1例?病灶最大径2.3~16.5 cm,13例体积较小(< 5.0 cm),多呈类圆形(84.6%,11/13),密度均匀(92.3%,12/13),境界清(100%,13/13),增强后轻中度均匀强化;22例体积较大(> 5.0 cm),多呈不规则分叶状(86.4%,19/22),密度不均匀(90.9%,20/22),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区(81.8%,18/22),少数可见出血(13.6%,3/22)?溃疡(13.6%,3/22)及钙化(9.1%,1/22),可直接侵犯周围结构(31.8%,7/22)及伴有远处转移(27.3%,6/22),增强后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部分病灶内或瘤旁可见增粗供血动脉?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