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利用磁共振图像重建人体骨盆,并利用有限元方法验证建立该模型的有效性,为临床上不适合CT扫描的患者,提供了从MRI图像重建人体模型和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另一种方法。方法:采用1.5T的核磁成像仪扫描获取正常骨盆MRI图像,利用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和韧带添加,采用Mimics和Geomagic对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对模型施加适当的界条件,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该模型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结果,同实验测量文献和CT重建的模型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结果:骨盆上关键点的应力应变和位移数值基本吻合引用的参考文献对应点数值,趋势基本相似。坐位时,垂直加载600 N载荷于骶骨上表面,应力由骶骨经骶髂关节向下传递,经坐骨上支、到达坐骨结节;应力主要集中在坐骨大切迹和坐骨结节。站位时,垂直加载600 N载荷于骶骨上表面,应力分别经骶骨翼、骶髂关节,坐骨大切迹,弓状线,至髋臼;应力主要集中在骶髂关节和坐骨大切迹。结论:成功利用MRI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其基本可以反应骨盆的力学结构特点,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用于研究骨盆及其植入物生物力学的基础。站立位时,骨盆的主要负重和稳定结构位于后方;坐位时,骨盆承载人体重量并在上下应力传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Z型覆膜支架波峰数目对覆膜支架生物力学性能,尤其对径向支撑性能及柔顺性影响,为Z型覆膜支架设计以及临床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4种不同波峰数目(5、8、10、12)的Z型覆膜支架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径向位移载荷和绕z轴40°转动变量以完成压握和弯折的模拟,并提取支架应力、径向支撑力、覆膜应变、横截面变形程度及弯矩作为评价参数。结果相比波峰数目较多的覆膜支架,压握过程中5波峰覆膜支架具有最大的径向力,提供良好的径向支性能;5波峰覆膜支架在弯折模拟中产生了68 N·mm的最小力矩及67.5%的最小弯折横截面变形程度,并且在弯曲过程中覆膜的拉伸应变较小。结论 Z型覆膜支架波峰数目对覆膜支架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显著。波峰数目相对较少的Z型覆膜支架在径向支撑性能及弯曲力矩、横截面形变程度等柔顺性评价方面表现出优势,有利于覆膜支架在血管内的固定贴合,对减少血栓和内漏等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可以指导Z型覆膜支架优化设计及手术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射频消融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微创肿瘤治疗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今的射频消融系统还普遍存在消融范围小的问题。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的气冷式射频消融电极的控制模式,增大射频消融的范围。方法:在气冷式射频仪的基础上,根据气冷式射频电极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气冷式射频消融的控制模式,即在恒温的方式下通过气冷式电极的冷冻功率来控制射频消融的范围。控制系统采用上位机、下位机的结构,温度控制算法采用改进的PID控制算法。结果与结论:通过温度控制实验证明,改进的PID控制算法能精确地控制温度,反应速度快,能很好地应用于该控制模式。气冷式射频功率与制冷功率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气冷式冷却电极的功率能很好地调节射频消融的射频输出功率,达到控制消融范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对16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阿维A口服和NB-UVB照射),干预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观察心理干预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影响。结果干预组平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血管闭合微创外科手术中,需要精确控制高频能量发生器的输出功率.根据血管阻抗变化调节高频能量发生器输出功率是提高血管闭合成功率的有效手段.为实现血管闭合过程中血管阻抗的检测,需要测量输出电压和血管闭合回路中的输出电流,为此本文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阻抗检测系统.方法 系统包括硬件隔离调理电路、基于DAQ卡和LabVIEW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最后利用已知阻抗的无感功率电阻验证该系统性能.结果 实验表明该检测系统可以准确地检测高频电流回路中的阻抗.结论 该阻抗检测系统可以用于微创电外科高频电刀的能量控制模块中.  相似文献   
6.
随着ICU科监护仪器的普遍应用。监护技术的日益提高;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均会按照厂家所规定的程序使用。但笔者在多年的监护仪使用中发现许多细微末节厂家未提示。应用中稍有不慎就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故在此就其在各项监测项目、探头使用中易忽略的几个方面做一简单陈述。以期引起同行注意,避免使用中的不妥;使监护仪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各参数在人工静脉瓣膜周期变化中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人工静脉瓣膜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进行双向流固耦合仿真,研究包含2种材料(膨化聚四氟乙烯和猪心包),3种长度(5.0、7.5和10.0 mm)和3种厚度(0.050、0.075和0.100 mm)的瓣膜共18组模型,通过对比张开孔径、最大等效应力及回流情况判断3个因素对瓣膜的影响。结果:瓣膜材料为猪心包时达到更大的张开孔径,最大值为5.90 mm,所受最大等效应力更平稳;在张开阶段当瓣膜长度为7.5 mm、厚度为0.100 mm时,最大等效应力值最小;在关闭阶段瓣膜材料为猪心包,瓣膜长度为10.0 mm、厚度为0.100 mm时,最大等效应力最小;瓣膜厚度为0.075 mm能获得最好的抗回流效果。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瓣膜长度和厚度,增加瓣膜材料的弹性模量,能增加人工静脉瓣膜周期运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上大量使用的金属支架永久存留于人体,对人体存在潜在的风险。 目的:观察改性对左旋聚乳酸的作用以及改性材料用于可降解支架制备的可行性。 方法:以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为95∶5的比例,用溶液法制备左旋聚乳酸、聚乳酸/聚己内酯共聚材料(PLCL-J 9505)和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材料(PLCL-H 9505)薄膜。 结果与结论: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3个月左旋聚乳酸材料的脆性明显升高,材料变得容易断裂,成为制备支架的一大缺陷;PLCL-J材料力学性能损失过快,第3周屈服完全消失,第4周拉伸强度开始急剧下降,到第10周已经完全丧失力学性能;PLCL-H材料不仅初始时断裂伸长率高,而且在降解过程中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弹性。特性黏数测试和表面形态观测结果显示PLCL-J材料的降解速率过快,不适合在支架上应用,而左旋聚乳酸和PLCL-H基本是匀速的水解,且PLCL-H相对于左旋聚乳酸降解速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提示左旋聚乳酸与聚己内酯共混改性比例为95∶5时不仅能保证材料具备支架所需的力学强度,还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断裂伸长,达到了增塑目的的同时,也加快降解速率,有望成为制备可降解支架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锥度镍钛根管锉对根管壁抗折强度的影响,并探讨有限元分析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颗离体下颌前磨牙,去除冠部后,随机分为 A、B、C、D 4组。A、C 2组使用0.04锥度Z-K3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B、D 2组使用0.06锥度Z-K3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对根管预备后的C、D 2组进行3次2 mm切片处理。从A、B组中随机选取2个样本,使用micro-CT进行扫描。将扫描模型导入不同软件,进行优化,并建立装配体模型,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与加力棒对样本施加100 N的力,直到样本任一处发生折裂,记录断裂载荷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0.04、0.06锥度模型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38.88 MPa和78.812 MPa。A、B组样本平均断裂载荷分别为490.12 N和501.83 N,C、D组牙切片的最大平均断裂载荷出现在颈部,分别为93.61 N和141.53 N。从颈部,到中部,再到尖部,根管的平均断裂载荷依次减小。结论:对于形态正常的下颌前磨牙,使用0.06锥度的镍钛旋转锉对根管进行处理,得到的根管抗折强度比使用0.04锥度处理更高。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可以指导在根管治疗中选择合适锥度的锉,以降低根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正常国人盂肱关节在外展、肩胛平面外展和前屈时的相对位移,为盂肱关节不稳及肩峰下撞击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双平面系统结合模型-图像配准技术,测量13名健康志愿者在手臂外展、肩胛平面外展和前屈的整个过程中肱骨相对于肩胛骨的上下、前后的平移数据。结果 志愿者在手臂外展、肩胛平面外展和前屈时肱骨在前后方向上的总平移量分别为(4.0±1.3)、(4.1±1.5)、(4.8±1.9) mm,上下方向的总平移量分别为(3.0±1.0)、(3.1±1.1)、(3.3±1.5) mm。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同手臂抬高角度的上下平移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未发现其他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常国人手臂抬高过程中,肱骨头平均位于肩胛盂的后上方,且前屈时的肱骨在上下、前后的运动范围均最大。在临床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患者行前屈位可能会获得更好的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