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余甘子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外周血Treg细胞及肝组织LXRα/FAS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多烯磷脂酰胆碱及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余甘子处理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给予模型组多烯磷脂酰胆碱处理,另给予不同剂量的余甘子灌胃处理,连续给药6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7和IL-10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CD4+IL-17+和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WB法检测肝组织LXRα和FAS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大剂量余甘子提取物处理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显著改善,血清ALT、AST、TC、TG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TNF-α和IL-17水平显著降低,分别为(34.7±0.9)pg/ml和(3.2±0.2)pg/mL,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为(4.8±0.2)pg/mL(P<0.05);大剂量余甘子处理组CD4+IL-17+百分比为(1.1±0.6)%,显著低于模型组[(1.9±0.4)%,P<0.05],CD4+CD25+Treg百分比为(1.5±0.6)%,显著高于模型组[(0.9±0.2)%,P<0.05];小、中、大剂量余甘子提取物处理组肝组织LXRα和FAS蛋白表达显著减弱[分别为(1.8±0.1)和(2.0±0.2),P<0.05]。结论 余甘子提取物可改善NAFLD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可能与其对炎性细胞因子、Th17/Treg细胞和LXRα/FAS通路因子的表达产生了某种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Inter Tan 3种内固定材料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有效内固定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购人工股骨标本18根,按照Seinsheimer分型Ⅲa型予以截骨制作成粗隆下骨折模型,分别用3种内固定材料固定,进行股骨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承载能力测式等生物力学实验,分析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实验力学结果表明:Inter Tan髓内钉固定强度为(1.84±0.15)MPa,DHS为(1.39±0.11)MPa,PFNA为(1.36±0.12)MPa内固定的强度,Inter Tan组内固定强度大于DHS组和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刚度EF为(945.35±82.01)N/mm,DHS为(638.54±78.21)N/mm,PFNA为(755.33±86.32)N/mm,Inter Tan组刚度大于DHS组和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的抗剪、抗扭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均明显优于DHS、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动态力学性能疲劳寿命也相应比DHS、PFNA组优越。结论 Inter Tan及PFNA均是固定Ⅲa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理想方法,其中Inter Tan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优于PFNA髓内钉固定,而DHS不适用于此型股骨粗隆下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姜黄素在逆转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构建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模型LoVo/CPT-11R细胞,CCK-8法测其生长抑制率及耐药指数;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qRT-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耐药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耐药细胞经不同浓度姜黄素(5、10、15μg/mL)处理后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及逆转指数;将耐药细胞设对照组、姜黄素组、伊立替康组、两药混合组,检测不同组间细胞EMT分子标志物表达变化.结果 LoVo/CPT-11R细胞能在含60μg/mL伊立替康的全培中稳定生长,耐药指数为5.79;耐药细胞体积增大,细胞间连接不紧密;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上调(P<0.05);姜黄素作用耐药细胞后,其生长抑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逆转指数为1.75;姜黄素组和混合组中耐药细胞的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N-cadherin表达下调(P<0.05).结论 EMT参与结肠癌细胞伊立替康耐药形成,姜黄素通过调控EMT途径逆转结肠癌细胞伊立替康耐药.  相似文献   
4.
5.
背景:后pilon骨折发生率低,手术入路仍有争议。经踝管入路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经踝管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经踝管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0例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25~78岁,平均(51.8±6.5)岁;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0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2.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14例,复位良(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 mm,踝穴增宽<1 mm)6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4~21周,平均(16.7±2.4)周,无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0~100分,平均(89.9±2.4)分,其中优15例,良5例,优良率100%。结论:经踝管入路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路径短,创伤小,可完整暴露后踝骨折块,为骨折复位和固定提供保证,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后pilon骨折的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Ⅲ、Ⅳ部分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Ⅲ、Ⅳ部分骨折48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3 min(62~100 min),出血210 ml(100~330 ml),均未输血。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5周。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无内固定失败、肱骨头坏死、肩峰撞击征等并发症。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26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结论采用PHILOS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Ⅲ、Ⅳ部分骨折固定可靠、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肱骨内侧壁良好的复位及支撑。  相似文献   
7.
孙华  罗轶  毛汉兴  黄俊伍  黄燕峰 《骨科》2011,2(1):44-46
目的 比较采用锁骨钩钢板与带绊纽扣钢板治疗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39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男11例,女10例;年龄(34.8±1.2)岁.B组18例采用带绊纽扣钢板治疗,男12例,女6例;年龄(33....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方法研究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特性,确定后踝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材料,为临床提供基础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后踝空心螺钉固定+内踝空心螺钉(A组)、后踝支撑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B组)和后踝重建钢板固定+内踝空心螺钉(C组)三种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比较各组内固定材料的优劣性。结果 两组钢板固定模型的最大主应力和胫骨应力要明显低于3枚空心螺钉固定模型组,而重建钢板组的应力又低于支撑钢板组;三组模型中内踝处空心螺钉的应力重建钢板组最小,空心螺钉组最大;胫骨的总位移变化范围空心螺钉组最大,支撑钢板组次之,重建钢板组最小。结论 重建钢板固定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强,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固定方法,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12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37例Ⅰ、Ⅱ期Kümmell病,根据椎弓根穿刺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单侧入路组(21例)和双侧入路组(1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7个月。单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方面均优于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4例(19.04%)骨水泥侧方渗漏,双侧入路组3例(18.75%)骨水泥侧方渗漏,患者均未出现不适症状,组间骨水泥侧方渗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入路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减少X线辐射损伤方面优于双侧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分离这一新型内固定术的生物力学特性,与皮质骨螺钉、可吸收螺钉修复固定方式相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12具,分为3组:A组为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组;B组为一枚皮质骨螺钉固定组;C组为一枚可吸收螺钉修复固定组,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刚度和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在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优于传统手术固定方法,胫骨A组的轴向刚度高于B、C两组,分别高13%和16%,腓骨分别高15%和20%,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带袢钢板内固定后,胫距关节其接触面恢复到(4.78±0.34)cm2,接触压为(104.60±7.85)N/cm2,与正常标本比较相差7%~8%,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B、C组固定,接触压力分别相差13%~19%和15%~20%,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带袢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在固定后的稳定性具有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是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一种可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